章节目录 大唐第一太子 第178节(1 / 1)

作品:《大唐第一太子

李世民点头:“这只是第一册 草本。世家所修, 如今已在整理校对,并同时着手刊印,想来很快会发放入市。”

世家啊。李承乾啧了一声, 觉得倒也在意料之中。李世民修《氏族志》, 不用想都知道必然会以李姓为尊, 长孙次之, 而后才是其他。借此奠定李家的皇权地位,也是想用以压一压世家气焰。

世家知道消息,立马着手著《氏族录》, 以博陵崔氏位列氏族第一,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居于其后,再后才是李姓皇族。更是赶在朝廷成书之前出第一册 ,紧急刊印发放。其司马昭之心,简直路人皆知。

李承乾将书册放下,懒洋洋道:“阿耶应该高兴才对,做什么生气?”

李世民:???

我还高兴呢?我这怎么高兴得起来!

“放眼史书,往前翻数百年,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土大地历经长期混乱,诸国林立宛如雨后春笋,政权更迭好似月升日落。

“北魏,北齐,北周,南宋,南齐,南梁……过往朝代何其多,皇室姓氏亦是不断变幻,而今何在?唯有世家长存。所以说句‘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一点不为过。”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话虽不好听,确实事实。李世民脸色瞬间门沉下来。

李承乾继续:“这也是世家傲气的来源。不但能在混乱喧嚣的历史长河里得以留存,还能在过往诸朝诸代留下自己的辉煌事迹,确实有底气。

“但阿耶觉得,倘若往前数几十年或上百年,甚至更久,那时的皇家会如我们一般主持修著《氏族志》吗?会将世家排后吗?而世家会在知道后着急忙慌赶出第一册 吗?”

李世民一顿,还没等他回应,李承乾已然自问自答:“不会。世家恐怕只会私下翻翻白眼,给个轻蔑的眼神,压根不会有大动作。因为《氏族志》只是《氏族志》。

“世家大族的声望在于众人的集体认知,在于高士阶层的庞大力量,在于寒庶门第的向往追逐。这些不会因为一本《氏族志》而轻易改变。

“或许在这本书出来之际,人们还会嘲讽皇家此举荒谬,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显得小家子气,失了风度。”

李世民:……我觉得你在说我,但我没有证据。

李承乾瞥他一眼:“如今不同。我李唐建国至今不过十多年,去除最初征伐的时间门,真正统一唯六年有余。

“可仅仅是这六年有余,变化已然巨大,便是与前朝最为安稳繁荣之际对比,亦属天差地别。谁都看得出来,我李唐与前朝不同,与过往数百年所有昙花一现的政权都不相同。

“我们的强大亘古未有,我们的繁华史无前例。更重要一点,皇室,也便是我们李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我们做到了此前所有当权者都未及的天下归心,万众臣服。

“我们在蒸蒸日上,在蓬勃发展。那么世家呢?”

李承乾嘴角一勾:“世家在纷乱的政权更迭之中,确实没有消弭,存活下来,且保存了一定实力,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损耗。他们的损耗并不小。

“从前他们手中握着巨额土地与佃客。现在我们重新划分土地制度,努力让人人有其田。即便世家仍旧拥有可观的土地与佃客,但其能量与以往已全然不能比。加之我们给予佃客诸多选择,他们并非世家不可。

“从前他们有部曲,而今部曲之名犹在,但已与寻常看家护院无异,也就抓个小偷打个盗贼了。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近乎名存实亡。

“从前他们有门生,人们大多需要通过世家入仕获取前程,现在我们给予大众向上的通道,求贤若渴,不问出身。

“从前他们有故吏,凡受推举保荐者皆承私恩,奉命于皇族,名为国臣,实为家臣。而现在,我们已打破这种局面。

“如今,我们又要修《氏族志》。不说出台后影响几何,单就这个举措本身已经说明我们的态度。我们不容世家占据主流地位,我们要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我们很明确在一步步打压世家。世家啊……”

呵。

李承乾轻笑:“他们急了。这说明我们这些年做得很好,让他们感受到巨大恐慌。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赶在我们之前把书弄出来?除了想抢先一步,占据先机之外,是不是还有另一层考量?

“书是皇家主持,是朝廷官方刊印。若等书面市,他们再出个《氏族录》,将排名颠覆,便是公然驳斥皇家,与皇家打擂台。而倘若在此之前出书,他们可以装作不知道我们也在修书,装作不知道我们的意图排名。

“这种做法是对我们的反击,却也是对我们的忌惮,说明他们不敢全然违逆皇家。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确实如此。

李世民瞄了他一眼:“你倒是说得头头是道。”

李承乾扬眉:“那是当然。”

李世民勾唇:“既然这样,想来对于此事你已有主意,那便交给你了。”

李承乾:!!!

喂,不是。我只是发表下自己的看法没说要接活!

“我刚忙完春种呢!”

“忙完了?那不正好?”

李承乾:……你就看不得我闲着是吧。还让不让人歇会儿了,每年春种有多累你不知道吗?你还是人吗!

刚想拒绝,就听李世民又道:“你当年说崇文馆诸人都是朝廷培养的栋梁之材。既是栋梁,如今也大都十多岁了,总该试试他们的本事,检验一下这几年教学的成果。

“再有当年的话本与现今的说书,便是打崇文馆开始兴起,由崇文馆一手推广的。你将此道传播出去,还严格把关众人的话本质量,甚至自己出手写了两本,应该不只是想给自己找个乐子。”

李承乾撇撇嘴,想了想,将《氏族录》揣在手里:“行,给他们练练手也成。”

回到东宫,李承乾就紧急将身边人召过来组织开会。由李恪负责记录,李泰负责补充。其余成员包括长孙冲、程处默、杜构、杜荷、房遗直等,皆是李承乾近年来玩得较为亲近者。

众人看着眼前的《氏族录》有点懵逼。

长孙冲蹙眉:“朝廷所撰《氏族志》不能出世于此录之后。”

李承乾点头:“我问过了。我们第一册 也可以整理弄出来,即便无法赶在世家之前,但绝对能与他们同时刊印发放,绝不会落后。”

这便好。

李承乾手指敲了敲桌案:“两书同出是理所应当,但这不是解决之道,我们还得加把火。现在长安说书正火,不论文人还是百姓,不论高士还是庶寒,都喜欢去听。况且说书一道已然不只存于长安了。”

在座都是聪明人,闻弦音知雅意:“殿下的意思是从话本与说书入手?”

“嗯。世家枝叶繁茂,总会出几个不孝子弟。况且世家势大,又自视甚高,即便有些人正直中和,也难免会有仗势欺民之辈。你们想办法多做调查,找几件比较典型的事情,以此为蓝本撰写。”

长孙冲言道:“就如《女将军》一般?”

李承乾肯定:“如《女将军》一般。”

《女将军》即便虚化了朝代背景,还夹带了不少私货,但仍可看出那是平阳昭公主。李承乾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让人能瞬间门联想到原型的结果。

李承乾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视一圈,于杜荷身上停留半秒,于房遗直身上停留一秒,转瞬移开:“谁负责调查,谁负责拟定大纲,谁负责填充剧情,谁负责发印传播,你们自己商量一下。”

说完李承乾起身离去,李恪李泰懵了会儿,赶紧追上:“大哥。”

李承乾停下脚步吩咐:“你们回去,此事由你们把控全局。”

李恪李泰同时一愣:“我们?”

“对,就是你们,有问题吗?这种事咱也不是第一回 干了。《女将军》那会儿不是挺顺利的吗。你们都瞧过一遍了,难道还不会?”

李恪李泰摇头:“我们懂。”

李承乾拍拍手:“这不就结了,我跟你们说,你们也没比我小多少,该学着独立了,别总跟个长不大的孩子似的。”

李恪李泰:……

李恪犹豫了下,问道:“大哥,房遗直生母出自范阳卢氏,杜构杜荷有位堂姑嫁的荥阳郑氏。”

“所以就看他们怎么选了。”

李恪微愣,转瞬明白:“大哥是故意跳出来,将此事交由我与四弟负责,便是想看他们会怎么做?”

李承乾眨眨眼不说话。

李恪仍有担忧:“大哥便不怕他们会毁了你的计划?”

李承乾轻嗤:“那又如何?此计便是崔卢郑王四家得知又怎样?他们能耐我何?有些招数我用得他们用不得。我想搞他们,何止这一种手段。况且你们莫非以为单凭这一种手段就能完全压住世家,令世家低头?”

言外之音再简单不过,他是有后手的。

“再有。”李承乾挑眉看向不远处的“会议室”,“即便与卢氏郑氏有姻亲,也总归只是姻亲。他们到底是姓房姓杜,而不姓卢不姓郑。我相信他们知道该怎么选。”

毕竟他只是想打压世家气焰,击落世家地位,并不是想让世家族灭。

李恪了然:“我懂了。大哥放心,我们会好好办的。”

李泰:……你懂什么懂!你这应的也太快了。

虽然李承乾说得很有道理,但李泰总觉得有哪里不对,他狐疑望过去:“事情我们都做了,你做什么?”

李承乾挑眉:“都说了我有后手,我当然是有更重要的活干。你们回去继续讨论吧。我先走了。”

快步离开,待得脱出二人视线,李承乾才舒了口气,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下筋骨,

嗷,转手把任务派发出去,完美。

哈,好困哦。李承乾打着哈欠往内殿去。于是在李恪与李泰同众人商量好完整计策,分配好各自任务,把会议刚要记录清楚,转回来想给李承乾过目的时候,就被抱春告知:“殿下歇息了。”

李泰:合着你所谓“更重要的活”就是睡觉?

李承乾:怎么不是呢?睡觉怎么就不是“更重要的活”了?人生在世,谁能躲得过吃喝拉撒睡?你是铁人,你不睡啊!

李泰:淦!合着你还知道我们也要睡觉啊。你要点脸!

李承乾:我也不想啊,这活我本来没想接。阿耶应塞的。你不服你找阿耶去。

李世民:……

第131章 好戏还在后头。

五月初五, 端阳节。

春风茶坊的说书先生接连说了几个新故事,都是近日各大书局才开始卖的新话本。与此同时,世家所著《氏族录》与朝廷所著《氏族志》也几乎同时面市。所有事情交织在一起, 讨论者众。

“一个《氏族志》, 一个《氏族录》,世家这是公然想跟皇室打擂台?”

“倒也不算吧。我看氏族录说的挺好。五姓七望,百年大族,正该以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为首。皇家……皇家确实不错, 只是陇西李氏的底蕴到底比不得崔卢郑王。”

“噗,你说这话可不可笑呢。李为皇姓, 他们不占第一谁占第一,崔家想做第一,是想谋反吗?”

“这……这怎么是谋反呢。世家自古有之, 留存数百年,你们不知道别乱说。”

“你别当我什么都不知, 我也是读过书,学过史的。现今的崔卢郑王皆属山东士族。山东士族崛起于北魏孝文帝。彼时,山东士族之中可不是如今博陵崔氏的二房为第一等。

“更何况天下除他们外, 还有江左士族、关中士族、代北士族。这些士族谁家不曾风光过?就说王姓。当年琅琊王氏兴盛之时,谁又知太原王氏呢?更有陈郡谢氏, 但凡读过书的,谁不曾听过他们家‘子弟皆芝兰,风流满晋书’之名。

“敢问彼时,现今的崔卢郑王何在?数百年?你若拿留存数百年来说事。似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等士族可还没死绝呢。”

这话意思很明白,如果只看留存多少年,古早所有士族, 只需还有后人,还有门第在的,都得算上。

先前那人胀红脸,很是不悦:“那如何一样!”

“如何不一样。你若论古,多的是在崔卢郑王之上者,你若论今,皇室坐拥江山,谁又比得过他们?或者说是博陵崔氏想要比得过?”

有人大笑:“想要比过,那不就是想造反吗?”

在场支持《氏族录》之人纷纷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