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76页(1 / 1)

作品:《穿成年代文精明女配

其实之前爷爷奶奶退休时组织就要安排人照顾他们,被爷爷奶奶拒绝了。 陆江南奶奶和妈妈就是从那位照顾爷爷的阿姨手里学到了做炸酱面的法子。 陆江南后来又从她们手里把这个做法学了过来。 不过自小陆江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哥哥姐姐都不许他在外面随便说家里的情况。 陆江南长大之后也明白为什么,所以他说起家里的事,也多会说一些平时生活中的事情。很少会提及家人们的工作。 吃了饭沈夏来和陆江南要帮忙收拾碗筷。 沈玉怎么会让客人做这些,催陆江南继续去书房和袁和聊他们俄国文学苏联文学。 沈玉则把碗筷放厨房里,然后倒了些茶。端了两杯去书房拿给丈夫和陆江南。 剩下两杯是她和沈夏来喝,两人喝着茶,又继续聊了起来。 袁老师与陆江南俩人爱好相同,从上午九点多,一直聊到了下午五点,这才依依不舍的结束了话题。 就连师母沈玉都说,好久没见到和袁老师这么聊得来的人了。 沈夏来心里也高兴的很。哪怕袁老师无法给陆江南提供什么工作上的帮助。但是在写作上也能指导指导陆江南。 而且对陆江南来说,可以遇到一个这么聊得来的前辈,也一定很开心。 果不其然,沈夏来和陆江南从袁老师家里告辞离开后。陆江南一路上都在和沈夏来感慨袁老师是一个多么博学的人。 沈夏来之前写信给陆江南,说他可以拿不太懂的问题来请教袁老师。陆江南翻着他的笔记,做出了整理。 困扰他的这些问题,袁老师都给出了解答,还借给陆江南好几本书。 陆江南牵着沈夏来的手,他也听袁老师说了。 其实之前夏来就不止一次的在他面前提过陆江南。这次沈夏来又一次的提起,袁老师这才起了见一见陆江南的心思。 对夏来做的这些事情,陆江南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感激。 他想说声谢谢,但夏来说得对,以他们两人的关系,又何必谢来谢去,太生分了。 他紧紧握着沈夏来的手,说:“夏来,有你真好。” 过了没多久,陈千声找到了沈夏来:“沈夏来,你之前不是一直在打听有没有人快退休了,要找人接班吗?最近我听说了一个。” 沈夏来有些好奇:“什么工作,说来听听。” 其实最近有不少同学告诉沈夏来一些他们知道的,可以接班的工作。但是想要工作的人很多,竞争实在有些激烈。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四个孩子,沈夏来见过的独生子只有她的好朋友陈悦一人,其他都是家里好几个。 即便父母都是双职工的家庭,也只有两个孩子可以接班,那剩下的该怎么办?自然就得多想办法。 宁安毕竟是市里,价格比县里贵了不是一点半点,是大bbzl哥当时花的三倍甚至四倍。 这么多的钱,还不一定能争取到,沈夏来都有些死心了。 有的工作,就是想办法给大姐争取到,大姐也不可能凑得出这么多钱来。即便凑到了,想要还,一个月还十块,少则十二三年,多则十五六年,很不划算。 至于陆江南,这份钱他倒是拿的出来,随着他们两人关系越来越近,陆江南存款这些也都不瞒着沈夏来。但还是那句话,这份钱花的不划算。 以现在人们的看法,一千五两千,买个宁安市里的铁饭碗,买个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自然不亏,但沈夏来知道,九零年后,下岗潮就开始了。 像大哥这种六百块的,不亏,但上了一千的,就有些多了,哪怕这是宁安的工作。 而且有的工作,在市场经济后是最早受到冲击的,比如普通小厂子的工人,百货大楼的售货员,他们大多失业的比较早。 沈夏来综合了同学朋友们的各种介绍,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陆江南的工作,市里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 这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家里儿女都有工作,不需要接他的班。但把工作随随便便的卖了,他也不愿意,最后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接他班的人,最起码得是师范或者高中的文凭,他这个要求挺合理,但一下就把很多人拒之门外了。 另外,老教师还要求对方性格好,有耐心,对待学生要有责任心。 沈夏来觉得这些陆江南都很符合,唯一让她有些犹豫的,也还是那一千五百块。 现在陈千声学长又介绍了新的工作,沈夏来还是想听一听。 陈千声说:“夏来,我家附近有个照相馆,照相馆的老师傅其实早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他特别喜欢给人照相。一旦退休后,自己没有照相机,不能再给人照相,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他一直拖着不退休。” “学长的意思是,这位老师傅一心只有摄影,他不退休也是不愿意离开相机,正好陆江南手里有一台照相机。” 陈千声一拍手:“对,我找他打听过了,只要有人给他一台照相机,他就把工作让给对方,当然前提是对方会给人照相。不过,这个照相机他有要求,最好是徕卡,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大概是照相机的牌子吧。哈苏啥的也可以,最次得是上海牌或者凤凰牌的。” 陆江南拿着的照相机正是凤凰牌的,只是沈夏来听得有些不解:“学长,据我所知,一台照相机的价格其实并不是很昂贵,六十到一百元,照相馆的老师傅工作这么多年,应该能负担的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