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妖痣 第72节(1 / 1)

作品:《妖痣

无功不受禄,她即便对靖北王妃有救命之恩,也不该接受这些东西:“臣女无品无封,能被王妃收为义女已经是极大的荣恩,怎么好受郡主的封地?”

康阳郡主按住顾菀,有些惊道:“你是母妃收的义女,自然也是靖北王府的女儿,母妃当然要为你求一个品阶才是,菀妹妹不知道么?”

太后此时道:“皇上是在莞娘面前提过此事,可未曾说清楚。还是刚才和哀家讲话时,和哀家说了,王妃想为莞娘求一个六品乡君的品阶。”

对于这个品阶,太后觉得是不错的:一来凭着顾菀的护驾之心,担得上这个品阶;二来这个品阶并不算高、每年拿的俸禄也不多,符合靖北王府义女的身份,既能体现靖北王府对皇上的谦卑恭顺,亦能体现皇上对靖北王府的看重爱护。

见顾菀要出声拒绝,靖北王妃便出声道:“方才莞娘已经应了我,要认我作义母,如今可是不许拒绝反悔的。”

顾菀就要开口,正巧李公公拿着拂尘进来道:“太后娘娘,您要的点心送过来了。”

太后望着顾菀三人一笑:“起了大早,又闹了半天,哀家还有些累,用几口点心便进去小憩一会儿——你们就去偏厅用点心吧,等锦安带着圣旨回来了,再叫哀家出来。王妃可不要怪哀家招待不周。”

“太后娘娘说笑了。”靖北王妃正想与顾菀私下说两句话,当下就微笑着应下。

李嬷嬷扶了太后去后头的美人塌上歇息,后头跟着两个端食盒的小宫女。

“奴婢刚刚看顾二小姐的模样,是真心想要推辞封地与品阶呢。”李嬷嬷附在太后耳边颇为惊讶:要是让她捡着靖北王妃义女这个大便宜,她当下就会毫不推辞地接受。

太后面色淡然,轻声道:“就要真心才好呢。”

莫约靖北王妃和康阳郡主也是看中真心这一点。

*

等到了偏厅,顾菀就率先说道:“臣女能作王妃的义女,已经是修来的福气了,哪里能再受品阶与郡主的封地呢?”

“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靖北王妃认真又温柔地盯着顾菀的眼睛:“你于我是救命之恩,我不能同别人言说,已经是委屈你了,这区区一个六品乡君之位,你自然是当得起的。况且你回京后也没有同旁人提及我,不知道帮我省去了多少的麻烦呢。”

康阳郡主坐在顾菀左手,闻言点头:“菀妹妹,我的封地是南州,底下有十几个乡县,分几个给你是绰绰有余的。且南州近几年的年贡都占着头等,皇上莫约有些后悔了。”

与其让皇上日日后悔分出这块作为封地,还不如主动分出一些,让皇上不那么惦念着。

顾菀仍想拒绝。

她是想登高掌权、以此报复蓝氏与镇国公,可她亦有自信,不需品阶封地,只靠肃王妃之位、和靖北王妃交好这一点,她就能徐徐图谋,完成此事。

这样滚烫炽热的感谢,顾菀还未触碰,就想缩回手。

有点像小时候,她于冰雪中跪在蓝氏院子前。

——因为她擅自出府为袁氏寻找大夫,蓝氏便罚了她在雪中跪上一个时辰。

有个老仆婢见顾菀手脚冻得发紫不忍心,将屋中小小的炭盆拿了过来,想给她暖一暖。

炭盆很烫热,在密密的雪花中冒着热烟,放到地上时,还有冰雪融化的滋啦声。

可顾菀不想去触碰。

她年幼早慧,自然知道,若是她接受了老仆婢的好意,蓝氏便有借口让她多跪一会儿,老仆婢也逃不了责罚。

何须如此。

靖北王妃在顾菀略微出神的这一瞬,紧紧握住了顾菀的手。

她掌心温度滚烫,似冬日里的炭盆。

却不似顾菀幼年那样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握。

“莞娘,你不用负担太重,这是你应得的。”靖北王妃将声音放轻,呵气一般说出后半句话:“若实在不行,莞娘,你就当再帮一次我与康阳罢。”

这话让顾菀微微有些愣住。

常嬷嬷及时去偏厅门口站着。

再抬眼时,康阳郡主有些灰白的面庞映入顾菀眼底:“母妃与我半月前得到消息,皇后娘娘想求得皇上圣旨,将我指给太子作正妃。原先我和母妃不以为然,直到见太子去景州坐镇和李太师病重之事,才重新重视起来。”

稍稍喘一口气,康阳郡主接着小声道:“景州那边太子坐镇不过是虚名,实际由徐将军指挥,解决山匪之患不过是时间问题。而李太师是李丞相之父,亦是李皇后的祖父,有一品虚爵,自然也有死前上最后一本折子的权利,但李氏年轻一辈的男子,要么已有官位,要么还未到年龄。”

话说到这,顾菀也就明白了过来:皇后想让康阳郡主做太子妃,看中的就是靖北王府手中的兵权。可这样一来,就是让靖北王府架在了权力的火堆之上,给予皇上无穷的猜忌和威胁。所以一开始不以为然,是因为知晓皇上不会同意这门亲事。

但李太师官高病重,族中并无男子可推荐为荫官,极有可能将为太子择取家世好的太子妃放到最后的折子上头,加上太子带了平定山匪的功劳回来……情况并不算妙。

撇去这些朝堂之事不谈,只看太子的品行,就绝对配不上康阳郡主。

“莞娘,皇上虽然嘴上不说,我却知道,他一直是忌惮靖北王府的。惟有利用姻亲,才能稍缓猜忌。”靖北王妃握着顾菀的手稍稍用了些力,接着轻声道:“我早就知道,屿儿和宝儿至少要有一个和王室结亲,可宝儿的夫君决不能是太子!”

“你要是接受了品阶与封地,在皇上心中就是大半个靖北王府的女儿了,你又与肃王结亲……宝儿的婚事也就能暂缓一些了。”

起码会缓上一两年,否则出了两位接连和靖北王府相关的皇子妃,岂非是太显赫了?

与此同时,顾菀想得更深了些:王妃与郡主说的都是实话,但并非没有解决的法子。

此番与她说这些话,有六七成都是想劝她接下这份感谢之礼。

“母妃与姐姐都这样说,莞娘也不好再说旁的了。”顾菀长呼一口气,应了下来:“只能感谢母妃与姐姐,往后定将视作骨血亲人。”

见王妃和郡主双双愣住,顾菀便抿唇道:“莞娘提前改口了,还请不要告诉太后娘娘。”

“不过,母妃与姐姐放心,永福公主的事情尚有影响,太子的婚事应当不会那么快的。”顾菀软声安慰着,心头却想起了另一个人。

……顾莲,她的好嫡姐,不是一直心心念念地想嫁给太子么。

*

谢锦安在御书房给皇上打了一个时辰的下手,走的时候手中拿了三道明黄的圣旨。

一道是赐婚圣旨,一道赐封圣旨,还有一道是处置永福公主的圣旨。

为着不破坏好心情,谢锦安先去了凤仪宫宣读永福公主相关的圣旨。

彼时皇后应付完前来领取宫务的淑妃德妃,正卸了面妆准备歇息,并派人送银两去公主府打点。

见谢锦安携了圣旨过来,只能不情不愿地在他身前跪下接旨。

谢锦安轻笑一声,用朗朗清声、不紧不慢地宣读圣旨:“……做出以上种种,罪无可赦。朕念及永福公主年纪尚轻、诚心悔过,从轻罚过:着,收永福公主所有封地,罚俸十年以济百姓,禁足一年思过,无朕旨意不得出。”

只留永福公主的封号。

“父皇的确是对永福疼爱。”谢锦安含笑的桃花眸望向容色青白、勉力支撑的皇后:“上一个卖官鬻爵的,儿臣记得是抄家流放、永不入京呢。”

说罢,他弯腰,将圣旨塞进皇后手中,眸光在那一瞬化作惟有皇后可见的利刃:“母后可要拿好圣旨,不然便是对父皇不敬呢。”

在皇后浑身一哆嗦的功夫,谢锦安的清隽背影已然远去。

他没空在这儿看皇后失态的模样,要先赶去寿康宫,接了皇祖母赐婚的懿旨,他才能安心。

罗公公在后面追得步履匆匆,简直是有苦说不出:他知道肃王殿下有喜事激动,只请体谅体谅比皇上还要大几岁的他罢!

第51章 第六十一章(修)

◎正式赐婚◎

谢锦安到寿康宫的时候, 意外看到顾菀立于门口的树影之下。

夏日炎炎,松柏青青,愈发衬得树下的女子眉眼如画, 雪肌盈艳。

一袭浅粉衣裳着身,如一朵迎风而立的浅粉玫瑰。

“阿菀?”谢锦安双眸含了惊喜的笑意,快步迎身上前,在顾菀面前站定, 口中不禁道:“时过午时,正是外面日头毒热的时候,怎么这时候站在外头?”

“我在等王爷。”顾菀仰起娇面,轻笑道:“我听李公公说王爷从御书房出来了,便想着来门口等一等王爷。”

她看着谢锦安俊面上薄薄的一层轻汗, 便递了手帕:“王爷既然知道日头毒热, 就该选阴凉多的地方走,走慢些才对——王爷可用过午膳了?”

“同父皇一起用过了。”谢锦安微笑着接过手帕,轻声道:“我想快点来,所以就走得急了些。”

两人正说着, 李嬷嬷就从里头出来。

看见顾菀与谢锦安站着说话,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上前对二人行礼道:“太后娘娘午憩醒了,让奴婢请肃王殿下和顾二小姐进去呢。”

及至进了正殿, 太后、靖北王妃和康阳郡主都端坐在座位上。

瞧见谢锦安手中的帕子,彼此交换了个带笑的眼神。

太后拿起懿旨, 笑道:“这还是哀家第一回 宣读自己写的懿旨呢。”

以往这活计都是李公公做的, 可见太后对谢锦安与肃王的喜欢。

李嬷嬷在太后面前放了两个厚实的蒲团。

定睛一瞧, 竟是鸳鸯百合的花样。

顾菀正要提裙跪下, 谢锦安已经潇洒地撩起袍子, 跪在蒲团上,然后转头小心地伸手,帮顾菀提起略长的裙摆,防止绊脚。

殿中响起几声极轻的善意笑声。

稍短地微愣之后,顾菀面上微热,低头掩住眉梢唇角不自觉弯起的弧度。

她轻轻跪下,膝前是盛放的百合花。

恍如嗅到了百合花香一般,她原先怦怦地胸腔渐渐平静下来。

望着眼前腰脊挺直、男俊女俏的一对璧人,太后满意地一笑,展开懿旨念道:“哀家闻观镇国公府二小姐,容貌端正,德行具备,持躬端淑,克娴于礼,毓出名门。适肃王将近弱冠,宜当婚娶,当择佳人。今哀家特赐婚于肃王,许镇国公府二小姐顾氏莞为肃王正妃。由钦天监择中良辰吉日,其余礼仪交由礼部操办。”

读罢,太后笑呵呵道:“锦安,哀家可是特意嘱咐了钦天监,让他们选了比较近的日子——十月十一如何?正好是刚过重阳不久,是很喜庆的日子呢。”

谢锦安便在心里盘算起来:十月十一,还要三月有余的日子,府邸装修加上他要做的事情,也差不多了。

“孙儿多谢皇祖母赐婚。”他弯下身,对着太后认认真真叩了首。

身边的顾菀亦是柔声谢恩。

“快起来罢。”太后让二人起身,将懿旨塞到顾菀手上,又将目光落在谢锦安身后、小时子手中捧着的圣旨上。

太后有些惊喜道:“锦安,你父皇吩咐你做了事情?”

“罗公公随着亲王前去还没回来呢,只好让孙儿当苦力了。”谢锦安一笑,又看向顾菀:“这两道圣旨都是要去镇国公府宣读的。”

“既然你父皇让你办事,你就好好地办。”太后对谢锦安叮嘱道:“可别耽误了事情。”

谢锦安敛目应下:“皇祖母放心,孙儿不会的。”

靖北王妃适时开口:“肃王与莞娘看样子都要去镇国公府呢。既如此,便让肃王带着莞娘出宫办事,太后娘娘带着咱们去看戏罢?”

“这样也好,咱们也就不烦心年轻人的事情了。”太后就含笑让两人退下:“李公公,带着肃王与顾二小姐出宫去罢。”

*

行礼告退后,顾菀握着懿旨,同谢锦安一道出了寿康宫。

等坐到马车上,她便忍不住展开懿旨,又读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