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479章 黄金航线(1 / 1)

作品:《伐清与殖民

“哼!”

沈廷扬一声冷哼之后什么也没说,说来从南明朱三太子继承大位,建立光武朝以来,相比较崇祯朝,朝廷的税收是更加收不上了,也没有自耕农给它收税了。

赋税担当自耕农,要么被各种摊派而破产,变卖了田产,要么将好好的店产靠到了免税的乡绅名下,土地兼并到了顶点,并也是特权免税阶级内部的吞并了。

明朝政策,除了田税,其它税收都低的可怜,就理论上最大的收税处——商税,实际上只有三十税一,而商人还不缴纳,因为商号都挂在举人、进士乃至秀才这些有功名之身的人名下,这些有功名之人就是不用交税的特权阶级。

农业大国却收不上田税,商税还收不上,历朝历代的官方垄断产业如开矿,却也成了地方的了,还不交税,为了将开矿权收为国有,最终闹得沸沸扬扬举国抵制,最终皇帝败下阵来。

盐也是士绅把控。

如此南明朝廷根本就没有收入,而开支却不在少数,勋贵、满朝文武、军队、皇家用度、地方用度等等。

要不是郑家一力承担,南明朝廷早就因为无法化解的财政危机,而名存实亡了。

为何无法化解,因为大部分忠臣和几乎所有的奸臣,都是不会放弃自己免税特权的,口头上拥护朝廷,实际上给朝廷做官可以,但将自家的钱献给朝廷,就是不可以的了。

这也是朝廷明知道郑家尾大不掉,却一直没有跟郑家翻脸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更多的其它原因。

奸臣不交税,忠臣也不交税,是南明的现状,不过凡事有例外,沈廷扬就是例外。

自崇祯朝开始,沈廷扬的沙船帮就一直免费给朝廷做事,甚至倒贴,最重要的是沈廷扬坚持如此,始终如一。

郑恩不愿再供应朝廷的财政开销,这是早晚的事,能保留余面,逐步减少供应,给南明朝廷,或者说把控朝廷的士绅们一个反应的时间,已经是很仁慈了。

所以明事理的沈廷扬只是用一声冷哼回应,同时他肩膀上的担子也重了,郑家不再供应朝廷财政开销,这担子只会落到他沈廷扬这样不仅愿意给朝廷出力、还愿意给朝廷出钱的少数人身上。

而就沈廷扬所知,愿意给朝廷做官的很多,愿意给朝廷出力的也不少,但愿意又出钱又出力的,崇祯朝已经证明了——还真没几个。

崇祯一朝,朱由检不止一次请求百官捐献,补充空虚的国库,最终不过是一个个闹剧、一个个笑话而已,每次收的钱加起来还没有皇后变卖嫁妆首饰来的多。

最终几千万两真金白银、价值几万万的不动产,先是入李自成的顺朝之手,又让郑恩截取了真金白银,让满洲鞑子截取了不动产,再最后连神京一起,全部落入了郑恩之手。

所以沈廷扬这即愿出力又愿出钱的极少部分,担子很重。

沈廷扬再看郑恩,只觉无尽的膈应,不愿再多留一刻,就要告辞离去,郑恩却道:

“老泰山,别着急,如果只是这事,我也不会让您亲自过来,朝廷财政我也不是完全不管,大明对华夏有再造之恩,要不是大明朝廷驱逐蒙古鞑子,也不会再现汉家天下。

或许你我还如蒙元一般,是四等南,并且连取名的资格都没有,叫什么二七、三九、一四什么的。

我给您支两条路,两条可以解决朝廷财政的路。”

这下沈廷扬也不急着走了,耐人寻味的看着郑恩。

“第一条,就是如秦国公吴三桂、晋国公姜瓖一样,与顺天军签订互通贸易协议,用人口换钱粮军械乃至雇佣兵等一应物资。”

刚说第一条,沈廷扬就又想告辞了,朝廷如果跟与顺天军狼狈为奸的军阀一般,还有何颜面。

不过想着还有第二条,实在急需路子的沈廷扬又耐着性子听了下去。

“第二条就是下西洋!”

一听下西洋,沈廷扬就是眼前一亮,不过很快黯然下来,西洋的海路可不好走,当初领先世界的宝船技术,也已经失传了。

不过沈廷扬知道这点,他也知道郑恩肯定更了解这点,果然:

“如三宝太监一般下西洋,且超越三宝太监,可直达泰西。

这是一条黄金航线,比您之前的北洋贸易,乃至郑家的东洋贸易的利润还大,当然也更危险。

就看老泰山和朝廷百官愿不愿意如此去做了。

至于如何走这条黄金航线,那就不用老泰山担心了,从南京到泰西,这一路上都有顺天军的海外领地可以作为补给点,哪怕只是老泰山麾下的福船、广船,皆可借助这些补给点通行到泰西。

当然,广船更适合远洋一些,顺天军也愿出售西洋盖伦船给朝廷,同时远提供相应的操作盖伦船的水手,且不收钱,提供人口来交换即可。

这领航员也愿雇佣给朝廷,一位领航员主用,两位备用,一支船队三位领航员即可,一年的佣金只需要百户汉家儿郎,每户必须有一位男丁。

同时顺天军正在开发美洲航线,介时也愿与朝廷共享……”

郑恩的指路让沈廷扬看到了方向,他麾下光沙船帮的老海狗就有万余,这些年因为有顺天军供给军资,麾下人马也扩张到了三万,要不是朝廷信不过他这种与郑恩是翁婿的存在,他早就死在多尔衮屠城扬州时的扬州了。

曹友义、黄得功、刘肇基最终走向军阀之路,也跟与郑恩是翁婿关系有关,当然更多的还是武人根本融不进被文人把控的南明的圈子的关系。

如今郑恩提供西洋贸易之路,麾下有着三万将士,介时再找还忠于朝廷或者想沽名钓誉的朝廷官员士绅拼拼凑凑,再有江南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又有郑恩的支持。

下西洋说不准真能解决朝廷财政问题。

想到这,沈廷扬下定决心,哪怕舍得一身剐敢,助朝廷度过这次财政危机。

最后,郑恩才看向一直处于看戏的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