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七零之娇后妈与冷丈夫 第187节(1 / 1)

作品:《七零之娇后妈与冷丈夫

“兄妹嘛,吵吵闹闹的感情才好。”孟秀珍笑着说,“他们两个年纪差的大,吵的都算少的,我家那两个小的就隔了一岁,在家的时候天天吵,上初中才消停点。”

基地附近没有初中,而县城离家又有点远,每天来回的班车又少,所以大院里的孩子上初中后基本都会住校。

孟秀珍开玩笑说:“所以啊,别人是放假就高兴,我是放假就发愁,看到他们就烦。”

“得了吧,”何翠霞不信她这话,拆穿道,“你现在这么说,等过几年他们长大了,各有各的事业,离家远回不来你更要烦。”

“如果他们是因为各自有工作回不来,我怎么会烦?”孟秀珍说着想起什么,叹了口气说,“就怕他们下乡回不来,没有事业,不好成家,平白耽误光阴。”

何翠霞想起来问:“对了,你大女儿是不是今年毕业?”

孟秀珍苦笑:“是啊。”

她和丈夫一起生了三个孩子,老二老三年纪离得近,隔了不到两岁,现在一个上初二,一个上初一。老大年纪要稍微大一些,已经满十七,她读书早,今年夏天就要高中毕业。

如果是十年前,孩子高中毕业,父母心里肯定是高兴更多。

毕业了好啊,十七八岁已经是大人了,可以参加工作帮家庭减轻压力了。

但现在,孟秀珍心里只有愁的。

至于愁什么,她不说,在座的成年人心里都清楚。

虽然政策规定独生子女可以不下乡,但他们家有三个孩子,按照政策,只能留一个孩子在身边。

老大马上要毕业,老二老三看着不大,但顶多三四年,他们也会陆续毕业,留谁不留谁,是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

如果老大是儿子,孟秀珍可能没那么烦恼,男孩子嘛,下乡多经点事也好,而且当大哥的,总要给弟妹立个好榜样。

可老大是闺女,现在不比早几年,下乡知青过的什么日子,她们都有所耳闻。

插队到好地方,像她们驻地附近的还行,虽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辛苦,但至少大队干部不能乱来。但那些插队到偏远地区的就难熬了,男知青稍微好点,顶多吃不饱饭,女知青却很多都被糟蹋了。

正常来说,想把她闺女安排到周边大队下乡不难,毕竟他们户口都在这。

但谁都希望孩子去好地方,所以每到上山下乡的季节,那些家里有关系的,会走动关系,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好地方分。可好地方不会敞开接收知青,这么做势必会挤掉一些人。

她男人不是那种很会拉关系的,所以孟秀珍很担心闺女会被人挤掉名额,分到偏远地区。

何翠霞也想到了这一点,跟孟秀珍对着叹气,苏婷却觉得这不是问题,说道:“我觉得让你闺女留城比较好。”

“我也想让她留城,”孟秀珍无奈地说,“可她留城了,两个小的毕业后怎么办?”

苏婷心想今年就要恢复高考,以后都不用上山下乡了,哪还用考虑两个小的?不过当着大家的面,她不好说得太肯定,只委婉道:“我是觉得大运动都结束了,以后政策说不定会有变化。”

这话说动了孟秀珍,但她又有些犹豫:“万一没变呢?”

虽然苏婷知道政策会变,但还是顺着孟秀珍的话说了下去:“如果三五年内政策不变,那你就让两个小的下乡,反正这几年回城政策放宽不少,等他们下乡后,你再看看能不能让他们招工回城,或者让他们去当兵,总有办法。如果这几年里政策变了,那就更皆大欢喜,你三个孩子都能顺利留城。。”

说到这里,苏婷话音一转:“但你现在让老大下乡,万一这几年里政策变了,你到时候还得想办法把她弄回来。本来你三个孩子都能留城,却因为你的错误决定,有一个只能在乡下挣扎,你自己考虑考虑吧。”

孟秀珍笑:“听你这话,好像政策变化是板上钉钉的事一样。”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被苏婷说服了,但这事她一个人做不了决定,得回去跟丈夫商量商量。

苏婷闻言则淡淡一笑,心想这可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吗?只是她怕吓到他们,才换了委婉的说法而已。

……

六月中旬,三火系列的第三个故事正式开始连载。

作为三火系列的忠实粉丝,骑着自行车经过书店看到外墙张贴的宣传单后,姚丹云果断选择了停车进店。

姚丹云经常来新华书店买书,而且最常买的就是画报,每次三火系列的连环画上市,她也会特意买来收藏。因此进去后不用问,她就知道该往哪里走,在哪个书架能找到《连环画报》。

就算书店整理书架,调整了书籍摆放位置,姚丹云也不会找错,反正进去后往人最多的地方去就行了。

按照经验,姚丹云迅速走到摆放《连环画报》的附近,那附近果然有不少人席地而坐,而且基本都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年。

今天是工作日,半大孩子都在上课,只有待业青年才有时间窝在书店里看连环画。

姚丹云从席地而坐的青年之间传过去,站到书架前,拿起最新一期的《连环画报》,直接翻到封底,确认有三火系列就拿着书去了前台结账。

走出新华书店,姚丹云将画报放进车筐,打开车锁一起放进去,然后骑着自行车离开。

她家离新华书店不远,骑车七八分钟就到了,那是一排两层的老洋房,她家在二楼。将车骑进洋房后面的院子,锁好后姚丹云拿着画报上楼。

进屋后她却没有立刻看画报,而是将煤炉提到阳台上生火煮饭。

她回来也晚,刚把火生起来,蒸上米饭,楼梯那就传来脚步声,不多时,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走上来,看到她便喊:“妈你下班啦!”

“早下班了,今天有作业没?”

“有。”

“那你赶紧写作业去,我做好饭叫你。”

小姑娘应了声,背着书包进屋,但没一会她就又抱着画报出来了,一脸惊喜地问:“三火系列更新了啊?”

看出闺女打的主意,姚丹云沉声道:“先写作业,画报吃完饭再看。”

小姑娘叹气:“那好吧。”

姚丹云说到做到,吃完饭,检查完闺女的作业确定没问题,她就将画报给了女儿说:“现在可以看了。”

“妈你不看吗?”

“你先看,我忙完了再说。”

小姑娘哦了声,坐到书桌前打开台灯,翻开画报看了起来。

姚丹云闺女性格活泼,嘴巴常常闲不下来,这会也是,她一下哈哈大笑,一下又尖叫不止,嘴巴还一个劲地念叨着:“快跑快跑快跑……”

姚丹云很纳闷,洗完碗回到房间问:“你在让谁快跑?”

她话音刚落,就见闺女眼泪汪汪地转过头:“妈妈,三火被坏人抓走了!”

姚丹云愣住:“怎么会?”

“真的,你看!”

姚丹云女儿说完,就将画报塞到了她手上,正好家务干得差不多了,心里也好奇,她就坐在旁边看了起来。

这一期故事的最后,三火的确被坏人抓走了。

“妈妈,三火能被救回来吗?”

姚丹云刚看完,就听到闺女问,她没多想就说:“应该能。”

“真的吗?”

“当然,他可是主角的,如果就不回来,这个故事就没办法画了。”

“那他什么时候能被救回来?”

姚丹云也不太确定,迟疑道:“也许是打倒坏人以后。”

因为闺女急着看后面的剧情,所以下一期画报上市,她又是第一时间去书店购买。

新一期的故事中,三火被带到了人贩子的老巢,中间有些画面看得姚丹云后背发冷,忍不住抱紧了女儿。

而她女儿虽然觉得画上的人都很可怜,却不懂妈妈为什么突然抱她,疑惑问:“妈妈你怎么了?”

“没事,妈妈只是有点害怕。”

“怕什么。”

“怕……怕突然有一天,你不见了。”

女儿恍然大悟,抱住她说:“我不会不见的。”

姚丹云应声:“嗯。”

她也有点庆幸,庆幸这只是一个故事,女儿也一直在她身边。

可这真的只是故事吗?

姚丹云在街道妇联上班,为了能第一时间了解时事,他们单位长期订购早晚报纸。

因为惦记着头天晚上看到的故事,第二天到了单位她就开始翻旧报纸,同事见了都很疑惑,问她在找什么。

姚丹云问:“前几个月不是有一期报纸,报道警察抓捕了一窝人贩子吗?那份报纸在哪你记得吗?”

“报道我记得,但报纸放哪了我也不太清楚,应该就在旧报纸堆里吧?你找那干什么?”

“我这两天看到个故事,想再看看那篇报道。”

“那篇报道有什么好看的?我当时看了都觉得渗人。”同事边说,边帮她翻找报纸,没一会问,“是不是这份报纸?”

姚丹云连忙结果报纸,快速翻阅,没一会就看到了那则占了一整个版面的报道,高兴道:“对对,就是这个。”

姚丹云边说,边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同事见她看得很专注,凑过去问:“你在看什么?”

姚丹云看着报纸,没头没尾道:“最近三火系列更新了。”

同事知道三火系列是她一直在追的连环画,点头文:“然后呢?”

“最新一期的剧情里,三火被人贩子带去了人贩子的老巢,见到了很多跟他一样被拐的人,有小孩子,也有十五六岁的小姑娘。”

“那跟这份报道有什么关系?”同事仍觉得疑惑,但不等她回答就猜测起来,“因为都是拐卖,你觉得很像?”

“我觉得,三火的作者可能看了这份报道,才决定画这个故事,”姚丹云指着其中一段报道说,“新一期的结尾,三火被带上了火车,你看这里,这伙人贩子最开始也是在火车上被抓的。”

同事若有所思:“确实有这种可能,但你就为了这个猜测,至于一大早工作不做在这里翻旧报纸吗?”

“我是在想,这一个犯罪团伙被抓,这世上有没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犯罪团伙?如果有,他们的目标人群是谁?孩子,女人?”

同事参加工作已经好几年,不会觉得身边没有人被拐卖,就觉得世上没有这种事。

如果没有,报道上的这伙人贩子怎么会存在?规模又怎么能发展得这么大?

同事顺着姚丹云的话思索起来:“应该都有。”

“是啊,都有,”姚丹云转过头,看着同事说道,“所以我想,或许我们能做点什么。”

冒出这个念头,不仅因为她本身是做妇女儿童工作,也因为她有个女儿。从昨天晚上到现在,她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她的女儿被拐了,她会怎么办?

结论是她会痛不欲生。

她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可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七月下旬的《连环画报》为她指明了方向。

在最新一期的连载中,《连环画报》新增了一个栏目,叫三火防拐小课堂,用几幅画构建出拐骗场景,最后总结,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