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1026 和阳乃的闲聊(1 / 1)

作品:《我和五更绫濑的日常

龙之介慎重地考虑之后才回答了阳乃,可是没想到阳乃指出它有两个错误。

“这个、这个……”

“Numberone,”阳乃伸出食指道,“我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厉害。

我仅仅只是从第一阶段走向了第二阶段,选取了一种现在自己认可的生活。

至于说第三阶段的超人阶段,我想我还是算了吧。

高处不胜寒!尼采本人的结局也不太好呢…”

“对对,”龙之介突然插嘴道,

“这种就像写老人与海的海明威,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当初还蛮鼓舞我的,不过他却饮弹自尽了,知道真相候的我心里极度无语。”

“…是类似这种感觉,”阳乃对龙之介的插话也没什么不愉之色,

“以我现在所学足够处理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问题,也能让我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即便偶尔有些纠结和烦恼但,那也是人的一种正常经历,也没什么。

况且,尼采的哲学思想是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说真理。

我本人其实也是带有问号的,而不是因为他是伟大的哲学家便盲从。”

“那未来的哲学家阳乃女士,你有什么心得吗?可以向我这迷茫无助的人传授一下吗?”

面对龙之介的捧场,阳乃乐呵呵地说道:

“我因为认为人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但绝非像尼采那样。

第一个阶段便是纵欲。

比如明明知道要按时睡觉,早起早睡身体好,但却就是控制不住熬了夜。

比如说给手机安装了定时提醒休息眼睛的软件,但是刚一提醒就马上关掉,然后继续看手机。

这是一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更现实一点。

比如对钱的追求可以无视道德,即便当时不想做什么,但诱惑几天还是做了。”

龙之介点点头:“我感觉好多年轻人都在这一层呢。”

“第二个阶段嘛,”阳乃挽着龙之介的胳膊走到人少一点的地方站着,

“……那便是自律。知道什么是对的,并且还能去做到。

这就很了不起,超越很多很多的人了,也很好理解。

至于第三阶段,那就是煎熬了。

要能忍受生活中的不幸和哀伤。

比如说人生老病死,总有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天,所剩下的亲人自然悲恸。

又比如说,做出一点成就之后,却发现有比自己强,强到无法企及的同龄人。

又或者取得一点成就你,但是一时骄傲而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只有经历了这些,承受住了这些,不说是能够完全无视不受影响,但也要懂得哀止于伤。

带着这份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继续前行。

我想这样的一个人,已经足够完美和强大了。”

“是,很清楚,不愧是你呢,”龙之介又点点头,

“古今中外,无论正邪,走到最后一步,大概也都是完成了这三个阶段。”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姐姐很厉害?”阳乃笑着问龙之介。

“我倒是觉得……你一个人也蛮孤独的。”

“Oh?”阳乃稍有意外,随后好奇地眨眨眼睛,“你又是从哪里看到的呢?“

“一个一帆风顺的人,忙碌于自己的现充生活的人,很少会去思考深刻的问题。

深度的思考,这是弱者的武器,战胜强者的依靠。

但如果生活现充,但却如此想的人,那想必是十分孤独了。

就像卢梭写《瓦尔登湖》,躲避城市生活住在乡下,有亲朋好友送食物什么的。

得到了想要的宁静,或者说就是孤独,所以才有了《瓦尔登湖》。

为了躲避黑死病,一放假放了两年的牛顿在乡下得到了万有引力定理,和其他重要研究成果。

还是躲避黑死病,薄伽丘写了《十日谈》,他的朋友们也各有创作。

所以说……”

龙之介怂了一下肩:“就是这样,很好猜的。”

“有理有据,我不否认你说的。”阳乃笑容依旧。

“其实我也有一个结论,咳咳,那就是说如果我有什么不理解,有什么惊叹。

那九成九都是因为我书看得太少了,文献查得太少,所见所闻太少了。

太阳底下无新事,很多事情都是重复发生的,书本里有着前人的经验和解决办法。”

“噢~~那给我举个例子呗。”阳乃配合着龙之介吹一波,或者自我表现一波。

“Um……”龙之介想了想,反正也是闲聊嘛,随便说什么都行。

天文地理,历史文化,军事正治,都市传说,情情爱爱,闲言八卦,家长里短啥都行。

随后他索性拉着阳乃附近的公共座椅上坐下来,准备好好侃大山了。

他看着前面穿行在商城里的人群道:

“说了起来,想要最快地增加自己的阅历,和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历史了。

正如鲁迅所说的,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要从这‘正史’中得出这个结论,也是很不容易的。

需要一双慧眼才能穿越重重历史迷雾到达真相。”

“你很喜欢鲁迅吗?”坐在椅子上抱着龙之介胳膊的阳乃问道。

“(⊙o⊙)…你这,额,确实。”

“我也是呢,心里有了故事之后,才能读懂鲁迅,才觉得大有裨益。”

“哦~原来你是想说这个呀,我们果然很合得来。”龙之介点点头。

“好了,你继续说,我好好听。”阳乃满是亲呢的神态。

随后龙之介便继续之前的话说:

“首先,看懂史书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不单单是文言文的关系。

第一,史书是史官写的。

虽然有宁死也要记下‘崔杼弑其君’的史官,但史官也毕竟是人,改过史书的也是有的。

第二,史官也不一定知道所以事情全貌,毕竟不是亲眼见证。

毕竟说鸿门宴那一段,司马迁把樊哙写得十分出彩。

但这也是他问下樊哙孙子的话,这就值得商催了,毕竟给孙子吹个牛什么的也是人之常情。

而一旦吹出去,大家都是同僚,也不好揭穿,随意就可能记录了下来。

第三,就是出于特定目的编撰的史书,就是为了忽悠人。

比如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为了皇帝而准备的教材。

与之配套的,还有赵蕤的《长短经》。

一阴一阳,都是为帝王服务的,后者更是为帝王所忌讳列为了禁书。

本来就是教材,司马光也夹杂了好多私货,大力宣扬宋儒的文化价值观。

其目的就是更好的控制皇帝。

比如,宣扬皇帝与大臣分权之类的事情。

与之相关的就是,宋朝很是推崇的李世民。

就是因为李世民皇权太弱,干个什么都被怼,才得了个‘从谏如流’的称号。

大臣们更喜欢哪种换地不言而喻。

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仁宗更是其中的代表皇帝。

所以说这本书的效果很好的。

不过,作为史书来看,确实很多问题的。”

“确实如此,皇帝与士大夫站在一起,那就是个傀儡,没有任何人支持他。

大臣不会,被抛弃的百姓而已不会。

宋朝我倒是研究经济的时候了解过,但是唐太宗李世民皇权很弱吗?”

龙之介不由一笑,像是听到了个笑话:

“那是当然呀,你可别被影视文化作品影响了。

就像三国再有名,再家喻户晓,那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历史也很精彩呢。”

“那……你给我说说吧。”阳乃倒是认真请教了起来。

“嗯,就按一半唐朝迷都知道的来说,李世民要嫁女儿给五姓七望的门阀,但是被公然拒绝,直接打脸。

也有宰相感慨不能取五姓女,这些事情都能让人知道李世民皇权有多弱。

其根本原因还是他得位不正以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导致的。

玄武门之变,杀兄囚父,在我们现在人看来都摇头咋舌。

更别说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王朝,那更是头版头条的热门新闻呀。

百姓吃瓜之余也是对李世民持负面态度的。

普通百姓可不了解其中的弯弯绕绕,什么太子无德,什么被逼自保。

就是知道李世民杀兄囚父。

当然,这也确实是李世民不地道,当时李建成已经是太子了,未来的皇帝就是人家。

毕竟治理天下要文皇帝,战乱才需要武皇帝。

只是李世民不甘心,才冒险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咳,这是第一点,失去了一部分人心。

紧接着,李世民皇位屁股还没坐热,突厥人就一路从草原打到了大唐的都城下面。

然后李世民一人呵退十几万的突厥人,呵呵,看到这里我就一脸问号了。

史书中那些什么生下来有异像呀,金光四射之类的,那都得当瞎扯淡。

我不在意,但是这不让人在意呀。

简直离谱,千里迢迢了打到这里,被你李世民一个人嘴炮打回去了?

这不开玩笑吗?

如果不以神话李世民的角度去想,以客观的角度去想,就知道这件事肯定有猫腻。

然后我就跟着研究了一下。”

“确实太离谱,大魔导师刘秀就算召唤陨石,逻辑上也是么问题的。”阳乃也思索起这点。

“对吧对吧?最后我研究了一番得出了结论。

先说另外的话,史学界有个公认,那就是李世民改史,从这里就可以侧面看出来了。

我相信一个脑子正常的史官不可能记录出这种离谱的历史的。

真是的情况应该是突厥人一路从草原杀到长安城下,一路烧杀抢掠,灭绝人寰。

更是对最发达的关中地区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这里就有问题,李世民夺权后也是尽快恢复稳定的。

边疆军队也没这么动,毕竟他就是率领军队的,这方面不担心的。

但是为什么能被突厥人打到长安城下?

为了这么长时间没有援兵到达?

为什么李世民要冒险出城呵退突厥?

答案很简单,因为门阀故意防水,打击李世民的权威。

所以突厥入如无人之地,所以没有援兵只有长安一两万人,所以李世民要冒险。

所以这个呵退十几万突厥,其实就是一场交易,赔光了国库的交易。

最后因为突厥人本就不擅长攻城,更被说打最坚固的长安城了。

所以那里好处,尽快撤走了。

这里也有一个bug,就是身为游牧民族的突厥,居然敢孤军深入到全是城池的中原腹地。

攻城不下,难道又担心后路被堵截,被大唐的军队合围吗?

就像汉武帝谋划的马邑之谋,就是为了把匈奴人骗进包围圈里,让他们失去骑兵的优势,一举歼灭。

所以,这还是有人勾结啊,是谁就不用多说。

这种事情可不少,唐高祖李渊从太远起兵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

五姓七望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打压皇权,甚至间接控制皇帝。

毕竟唐高祖李渊一统天下,作为曾经的门阀自然深知其害,自然也开始打压门阀。

李世民玄武门夺权,五姓七望也是很happy的,紧接着有了这些谋划。

李世民得位不正,又被突厥狠狠敲了一笔(一直赖着不走更打击皇帝威望),自然只能捏着鼻子任门阀摆布了。

而又恰好,第二年关中大旱。

这让本来就遭受过突厥人烧杀抢掠的关中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而且关中又作为北方的粮仓,也影响到了整个北方。

当时根据儒家的那一套天人感应,肯定就怪他这个皇帝了,怪什么?杀兄囚父。

所以说,李世民是绝对的不得民心,在位二十三年不足以让关中百姓忘记亲人死去的仇恨。

大旱之后没钱赈灾,又只能求助五姓七望,唉~说起来也是真的惨。

所以他一辈子只能‘从善如流’,五十一岁郁郁而终。”

龙之介说到这里而已不由唏嘘不已。

阳乃听得也很入迷,感觉被颠覆了认知,对于李世民的固有印象全崩盘了。

“我…”她见龙之介头来的目光,迟疑一下道,“我查一下手机。”

龙之介一脸微笑地点头,很是从容:“你查。”

…………

一段时间后,阳乃也叹了口气,收起了手机。

她抱着龙之介胳膊靠在龙之介肩膀上,眼神望着远方说道:“这种颠覆还有很多吗?”

“很多很多,毕竟我们国家和平之后才能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正儿八经研究历史,所以研究时间真的很短。

大多还是承袭古人的研究。

举个例子,兵马俑其实是有颜色的,但是因为技术不到位,开墓的一瞬间颜色就氧化消失。

也让很多人以为兵马俑就是没有颜色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欧洲的一些历史研究,比如希腊的风格不是白色的大理石柱,给人一种静穆的伟大感觉。

但其实人家那些本来也是有颜色的,华丽奔放。

总之,看起来现代有很多研究,其实也就三四十年的研究时间。

所以也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得出了很多有悖于古人史书记录的观点。

比如史书总把秦始皇作为反例,说什么残暴不仁之类的。

还有商纣王,武功赫赫,就是因为刚打完仗大军在外,国内空虚,类似秦始皇一样被人偷家了。

还有隋炀帝大运河在门阀的积极参与下,根本就没死多少人。

总之很多啦,末代皇帝总是反面例子,但实际上又不是真那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