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分卷(128)(1 / 1)

作品:《明月席地而坐(重生)

张双璧缓和了眉眼,收回手,却摇了摇头,不是嘱咐,只是给我这几十年来所难以弥补的错事做个总结罢了。世事易变,韶华转瞬即逝,望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风摇叶动,竹影婆娑,投下一片片细碎的月光。

身负剑匣的黑衣少年踏月而来,明显是看见了他们,远远地,先朝镇峨王作了一揖。

应该是找你来的。张双璧微微颔首,说道,聂秋,去找方岐生吧。

他这么说了,聂秋本来也事情要跟方岐生商量,自然不再推脱,行礼后便要离开。

刚走出去几步路,张双璧却突然唤住了他。

聂秋回过头去,看见这位身着白衣,宽襟阔袖的镇峨王静静地站在原地,脸上露出几分促狭的、忍俊不禁的笑意,有风穿堂而过,将他刻意压低的声音递到了聂秋的耳边。

大半夜就不要翻窗了。他如此说道,我也不是迂腐刻板之人。

虽说,张双璧确实是花了好一阵子才将自己说服,其中还有张蕊拙劣的激将法一份功劳。但是这些东西就没必要告诉聂秋和方岐生了。

没人能在镇峨王的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

聂秋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甚至在想,是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方岐生眼见着聂秋走近,竹影褪去,他才发现面前的人耳尖微红,也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能让他露出如此窘迫的神色不对,方岐生转念一想,聂秋脸皮太薄,稍微说两句诨话都能叫他面红耳赤,不该问什么事情能让他窘迫,该问什么事情不能让他窘迫。

按理来说,如果是平日的他,这时候肯定不会错过这种调侃的机会。

然而此时的方岐生心情算不上好,满脑子都想着黄盛那封信里的字字句句。

毕竟,黄盛的言辞虽然让人很不爽,但却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说方岐生对聂秋没有一丝偏袒,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方岐生对聂秋没有一丝怀疑,也是不可能的。

他身上的谜团太多了,方岐生想,换成其他任何一个人,自己都不可能毫无防备。

而黄盛的那番言论,正好戳中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他的痛处。

方岐生收敛起眼底复杂晦涩的情绪,等聂秋与他并肩后,两人在这竹林深处彳亍,月影摇曳,仿佛连永不停歇的时光都放缓了离去的脚步,每一分一秒都变得格外漫长。

其实,黄盛根本就不需要特地提醒他,方岐生很清楚自己是哪种人。

要是聂秋知道了,会不会生气呢?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莫名的念头。

一肚子坏水,说的就是他了吧。

谁该不该信,何处有危险,冒着危险能够得到的东西又是否值得,方岐生比谁都清楚。

常锦煜曾说过他是天生的猎食者,直觉敏锐到可怕,小心又谨慎,在黑暗中等待,伺机而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渴求生死一线的刺激和窒息感。

没有人愿意拿生命来冒险,但是方岐生很乐意。

该说他是自负,还是猖狂,总之,他从来就不怕冒险。

方岐生并不担心聂秋会给他带来危险。

说实话,他觉得连聂秋自己都不知道生父生母是谁。

稍微动动脑子吧,聂秋被聂家收养的时候应该才两三岁,这世上又不是所有人都还留有懵懂时的记忆,无论是下意识地想要逃避,又或者是觉得没有意义,都算得上正当理由。

要说聂秋是故意隐瞒身世,方岐生觉得不太可能。

不过,信或不信,这是一码事,好不好奇,又是另外一码事。

他确实是很想知道聂秋曾经的身份,双亲是谁,为何被遗弃,他也想知道黄盛到底看到了什么,传说中的昆仑仙山是否存在,和聂秋的重生是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还有,最近常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那些场景究竟预示着什么。

方岐生不是会被这种小事牵绊住脚步的人,他已经下了决定,就不会再更改。

唯一让他苦恼的是如何向聂秋开这个口。

打量的目光逐渐褪去,他们自幽深的林中走出,目光所至便是西南一角的相邻卧房。

等到确定那些隐于暗中的侍卫听不清他们的对话后,聂秋才暗暗松了口气。

刚才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说话,就是避免有旁人将他们的话听了去,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趁着那短暂的沉默,聂秋又将田挽烟说的那些话仔细想了一遍。

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放弃这个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他的犹豫只不过是出自于对方岐生的担心,兴许还有他心底那些难言的不舍。

张双璧的殷殷嘱托,什么世事易变,韶华转瞬即逝,什么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这些道理,聂秋早在多年之前就明白了。

所以他才会在听了步尘容预言般的口信后,恨不得把自己和方岐生锁在一起,片刻不离,生怕他出什么意外,也怕自己遭遇无法预知的危险,连遗言都来不及留下就一命呜呼。

然而,当聂秋真的见到方岐生,看着他踏月而来,沾染了一身的夜色,神色沉静,背负名为四时的漆黑剑匣,隔了一段距离,恭恭敬敬地对张双璧作揖行礼

聂秋又觉得,自己的那些犹豫都在一瞬间化为了云烟。

他所喜欢的,是那个自负的,肆意的,无拘无束的,毫不退缩的方岐生。

他们都不该被对方牵绊住脚步,不该因为对方委曲求全,不该为了对方而放弃追逐。

若是剥去那些假惺惺的伪装,将真实的想法暴露出来,聂秋发现自己其实也不是个思想正常的人,方岐生总说他有见血的怪癖,可聂秋又能好得到哪里去呢?

不断地流浪,追逐,向刺眼滚烫的烈日奔跑,最后死在半途,化为尘埃中微小的一粒。

对于聂秋而言,对于侠士而言,这不是再浪漫不过的事情了吗。

果然啊,他在心中喟叹一声,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瞒过自己。

他想要找回失去的勇气和自由,又想将方岐生拘在身侧,只与他共赏这片刻的安稳。

这天下哪有两全之事,聂秋想,他要做的只不过是认清内心深处的选择。

他答应过步尘缘,答应过步尘容,答应过虚耗,答应过生鬼,就不该反悔。

他应该坦然承认自己的恐惧,承认凡人面对天道时的渺小,承认生命的脆弱易碎。

然后,坚定不移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去追寻田家的踪迹,去步家探寻那些隐秘。

该做的时候就做,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如此洒脱,这才是聂秋想要成为的样子。

聂秋无端记起一句早先听来的唱词,咿咿呀呀,百转千回,在他脑海中悠悠地回荡,化作春日里的第一缕风,吹融万千冰雪:

我劝你休带怜香借玉心,顿忘步月登云志。

幸好,方岐生也不是需要别人怜香惜玉的对象。

上回他们分别的时候,是在霞雁城的城门,二人都各怀心事,连告别也干净利落。

没想到,时隔两月,再和方岐生分别的时候竟然如此依依不舍。

他这么想着,斟酌好用词,抬起眼睛,却恍然跌入了方岐生的眼底。

聂秋顿时明白了什么,忍不住笑了起来,眉眼弯弯,将手指探进方岐生的袖口,沿着皮革制的护腕摸过去,拨弄缠在他手腕上的红线,轻声说道:你去了昆仑,记得谨慎行事,如果遇到什么情况,不要逞强,该抽身的时候就及时抽身你知道,我回信可是很快的。

方岐生抬手揉了揉后脑的碎发,心想,这简直顺利得让他此前想的话都失去了作用。

本来他是毫不犹豫的,可聂秋这个反应又巧妙得很,像柔软无害的猫伸出爪子在他心口上挠了一下,力度很轻,却将他那一腔藏得好好的留恋都勾了出来。

魔教教主莫名地长叹一声,认输似的,又带着点咬牙切齿。

他凑过去,和聂秋额头相抵,微阖了双眼,鄙夷着软得一塌糊涂的心脏,给出了回应。

好。他说,你也是。

作者有话要说:  明谢谠《四喜记赴试秋闱》:

我劝你休带怜香借玉心,顿忘步月登云志。

第170章 、赴约

镇峨朝北, 四周无高山阻挡,每当冬至时节,朔风南下, 寒流肆虐,直往人的骨头里钻,是几乎将血液都冻结的严寒, 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不会选在这种时候出门。

很显然,温展行不属于聪明的那部分人。

温家的家规严苛,是以, 他和娇生惯养这四个字没有半点沾边的地方。

他自幼习武, 身体比寻常人要好得多, 但这也不代表他全然不怕冷。

镇峨的城门高且窄,上面除了一面迎风而动的旗帜以外,没有任何遮挡,风大得出奇。

温展行坐在矮墙的缝隙间, 风沙扑面而来,他忍不住拢了拢衣襟, 晃晃快冻僵的双腿,侧头打了个喷嚏, 暗自估摸着时间, 算来酉时应该也快到了,怎么那两人还没有来?

他望着天际一端、被流云所遮蔽的日光, 明明是模糊不清的,可他还是觉得刺眼。

于是温展行看了一会儿就收回了视线, 解下绳扣,把剑横放在膝盖上。

剑鞘是紫檀木所制,外薄中空, 他垂眼看了看,指节抵在剑格处,稍稍用力,将清阳剑向外顶出几寸,华光四溢,露出温润的锋芒,恰如杨柳俯首蹚入湖泊的苍翠色泽。

清阳啊清阳。温展行边叹着气边说道,你说,他们是不是不来了?

他不失望,也没什么好失望的,来是意料之中的事,不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来了,那就说明魔教还没有腐烂到无可转圜的地步,一切还有得商量。

没来,那就说明魔教确实是无药可救,他们二人也算不上什么善茬。

念及此处,温展行眯起眼睛,握住剑鞘的手指渐渐收紧,指节处显出惨白的颜色。

倘若果真如此,那么他也没必要再手下留情了。

武林盟主既然已经下了令,落雁门,刀剑宗,濉峰派,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可偏偏头顶上还有个巍峨如山峦的温家,不得已才将这份好差事交了出去,心里却都是不服气的。

随后,温家三位弟子接令,其中就有温展行。

正道与魔教对峙几十载,如今常锦煜被杀,方岐生登上教主之位,正道那头沉默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总得做出点举动了比方说,看看这新教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温展行一直都知道,正道和魔教之间有很多登不上台面的规矩。

正道和魔教的冲突不断,彼此却有分寸,基本不会对门主或掌门一类的人痛下杀手。

他再迟钝,也该看得出来了,正道的手下留情,点到即止,皆是有意为之。

这哪里是派他们温家的弟子去铲除奸恶啊,分明是派他们去探一探口风,看看这个新教主和他师父常锦煜是不是一类人,如果不是,那就皆大欢喜,正邪两道可以维持平衡了。

闹剧,简直是闹剧,都是群无可救药的疯子。

温展行每想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背脊发凉,正道到底将他们当作什么了?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吗?被魔教践踏的普通百姓又算得上什么?微不足道的吗?蝼蚁吗?

这场精心伪造的闹剧又是演给谁看的,演给那些一无所知的世人吗?

实在是太荒谬了,人命就好比易折的芦草,一场风波过去,不知又能蚕食多少血肉。

他不能理解,也不想试图理解,道义自在他心中,其余所有皆为云烟。

温展行在温家算得上是名列前茅的弟子,所以他才能够成为三个接令人中的一位,温家向来竞争激烈,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其他两个接令弟子却表现出了很欢迎他的样子。

原因,温展行自己也知道,那两个弟子兴许是觉得他脑子一根筋,好骗得很。

清阳剑在指节的敲击下发出一声嗡鸣,清脆,悠长,如同凤凰啼鸣,直窜云霄。

古人有云,敏于事而慎于言。

那两个弟子,现在应该已经体会到这一点了吧。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是蝉,谁是黄雀,现在才有定论。

回温家之后,如果长老和家主责备他,他就直接承认了吧,承认他确实对那两个人动了手,下了药,还绑了起来,他们压根就没来得及离开温家,马车上只有他一个人

不过,那都是之后的事情了,温展行想,他必须,成为第一个见到魔教教主的人。

他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孰是孰非,由他来定夺,无须他人指点。

这么久了还没有动静,魔教教主和右护法估计是失约了吧。

温展行的指腹从剑柄处抚过,按在不断发出嗡鸣声的剑身上,将声音压了下去。

他们失约了。他放柔了声音,咬字极轻,缓缓说道,看来,你该饮的是血。

这字字句句中分明藏了让人胆寒的杀意。

然而,温展行的话音未落,瞳孔急剧缩小,清阳铮地一声出了鞘。

下一刻,惊雷炸响,撕裂风声,卷动冰冷刺骨的气流,死死地嵌入了城墙中。

如果不是他的反应够快,那柄枪就该刺入他的血肉中了。

枪鸣先至,而后有声音响起,慵懒困倦,拖长了尾音,傲慢又不屑一顾。

和剑说话?你是三岁大的小孩儿吗?

温展行的后槽牙猛地咬紧,缓缓斜过视线,看向来者。

一身利落的侠客装束,未着任何饰物,柔顺的黑发盘在脑后,不染脂粉,眉黛春山,双眸微微眯起,眼角挤出两滴毫无用意的眼泪,边打着呵欠边向温展行走来。

张蕊姑娘。温展行的眼神蓦地冷了下去,你不会告诉我,其实你只是恰好路过吧?

张蕊随手擦去眼角的泪珠,拔出溯水枪,表情淡然,好像刚刚动手的不是她似的。

然而她的话却毫不客气,带着十足的攻击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不是你一贯的托词吗?温展行,我没有那个时间跟你废话,直说了,我确实是冲着你来的。

温展行笑了一下,眼底却没有笑意,魔教真是有天大的本领,和镇峨王都能扯上关系。

和这种人是解释不清的,只会越描越黑,张蕊索性就不接他这个话茬,只是问:前几天,半夜里偷着往镇峨府里扔四书五经的、扔信的,是不是你?

这种恶心人的事情也只有温展行能干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