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农门长孙逃荒记 第11节(1 / 1)

作品:《农门长孙逃荒记

事情嘛,总要一件一件办的,您呢,也别着急,在我们东阳郡啊,只要手脚勤快些,眼里有活儿,基本上都能找到个适宜的营生,决计不会到了饿肚子的地步。”

作者有话说:

终于换新地图啦~

今天的四更,感谢大家支持!

第三十五章 租住

事实证明, 初来乍到的,能有个人多提示两句是件好事情,周长宁这一行人带着许多行李, 还需要额外多缴纳些入城费, 最后总共给了八十文,这才进了城。

不得不说,郡城和青石镇果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各样建筑也显得更加宏伟壮观些, 或许是百姓们经济实力尚可,主城道两边是摆满了各种货物的商铺。

没有多耽搁时间,依照那个士兵给的提示,再一路问询着路人, 他们这才顺利地找到了西街上据说是做中人的那一家。

仅仅看了周围的宅子一眼, 众人心里也就都明白过来,为什么人家推荐他们来的是西街了,这里的院落一看便知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自家居住的,对于周长宁他们这种外乡人来说,即便是买下个院子来, 手中的银子稍微凑一凑也是暂且趁手的。

在找过来的路上, 众人便已经商议过了,董家闺女先前就嫁在了桐乡镇,后来随着夫家的生意做大这才来了郡城, 但是不管怎么说, 既然他们打算在郡城里长期安定下来,总不能一家人都上门赖在闺女家吧, 怎么说也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至于周家村的这些人, 因着粗粗看了一眼, 这里的各家院子也并不大,顶多就是足够容纳一家几口人居住,所以,他们各家也得各租各的宅子了。

而对于周家这三房来说,既然要重新去官衙迁移户籍,那就干脆把三家的户籍也彻底分开来,这样一来,各住各的也就成了一件必要的事情,周老爷子和老太太不必多说,自然是跟着周大新一家人来住的。

心里做了决定以后,到了这家门口,打算要租宅子的人家各自有一两个人作为“代表”,跟在周大新和周长宁身后,尽管大门开着,但周大新还是轻轻扣了扣门以示礼道,其他人则是在外面等候着,顺便看着行李。

院子里的老妇人闻声看过来,手里还端着一个盆,旁边是刚刚洗好拧干的衣服,已经晾在了杆子上:“你们是?”

“婶子好!我们刚到郡城,听闻蒋大哥交友甚广、消息灵通,便想来打听一番,附近可有宅子外租?不知蒋大哥可在家?”周大新如是说道。

大概是像他们这样想租宅子的人直接找上门来的事情并不少见,老妇人脸上并没有丝毫惊讶之色,点点头道:“那你们先进来吧,他午时和友人出去喝了点儿酒,有些醉意,回来便躺下了,想来这会儿也酒醒了,我这就去喊他。”

老妇人匆匆向着一间屋子走去,周大新等人也进到了院子里,四下打量了一番,这院子看上去不大,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或许是家里的女主人较为勤快,整个院子也收拾得格外干净整洁。

“哟!这位兄弟瞧着面生啊,不知道怎么称呼?”听闻有生意上门,蒋勇仅剩的那点儿醉意也忽地消散了,套上了外衫,一边整理着衣襟一边就出来了,以他多年和人打交道的眼力见儿来说,单从这些人站的位置,便能很轻松地判断出周大新才是那个最终做决定的人,冲他招呼道。

周大新习惯性的笑容浮现出来,乍一看两人脸上的笑容还有几分神似,就连弧度也几乎一模一样:“我姓周,蒋大哥叫我大新就好。”

蒋勇的年纪的确比周大新要长一些,这么称呼倒也合情合理,他点点头道:“你们的来意我娘都告诉我了,是打算租宅子对吧?不知大新兄弟对宅子可有什么要求?租期暂定多长时间?你们这么多人,就算是挤一挤,怕是也得寻个三进的大院子吧,让我想一想,附近一二近的院子居多,三进的话得往南街去找了。”

“不不不,蒋大哥误会了,我们是一道来的郡城,但是住在一起就不必了,我们这里共有十户人家,想租借十间一进的院子,彼此之间都要离得近些,也好互相有个照应,租金适中,不要太高的,周围的人家都是老实本分的即可,最好对方是愿意卖宅子的,租期嘛,就暂定为三个月吧,这样的话,等我们在这里彻底落脚以后,若是觉得满意的话,说不定还得再找蒋大哥把院子干脆买下来呢。

不过,若是当下暂时没有合适的房源的话,还希望蒋大哥能帮我们先找两间大些的院子,暂时租上一个月也可以,我们都是才刚到郡城的,还没个落脚的地方,要是今天找不到屋子的话,怕是得去睡客栈了。”

时下无论是郡城还是像他们青石镇那样的小地方,都是有宵禁的规定的,露宿街头可是有极大风险的,万一被巡城的士兵抓到,还以为你不怀好意,把你抓进大牢里走上一遭,那可真就该欲哭无泪了。

周大新一条一条地罗列他的要求,这也是经过大家一致认可的,加上“愿意卖”这一条,是不想以后还得再专程找院子,又得折腾着搬一次家。

而蒋勇也听得很是认真,他做牙人这一行也有好几年了,也不是没有竞争者,可是近几年来他在附近的口碑越发好了,就连许多只是听说过他名字的人也愿意跟有需求的买家自发地推荐他,靠的是什么?还不是这份认真细心吗?替人家找房子的时候就当做给自家找房子一样上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长久下来,哪儿有口碑不好的道理?

“这样啊,大新兄弟的要求我也都了解了,说起来还真有合适的房源或许能满足你的要求,只不过,十家院子都要连在一起怕是有些困难,但是我可以保证,肯定是在同一条街上的,这个距离已经不算远了,不知道大新兄弟这边能够接受吗?”周大新的其他要求都尚算常见,唯独这一条让蒋勇有些作难,只不过,到底是送上门儿的生意,蚊子再小也是肉呢,他可不想放过。

于是,在脑海中将自己有印象的房源都过了一遍,又干脆取出自己平时用于登记的一个册子来,在上面翻了又翻,总算是筛选出了一处勉强算是贴近周大新要求的地方。

“蒋大哥能否细细地说一说?”周大新没想到,蒋勇这里居然还真有这么合适的房子,其实,他自己心里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只想着好歹最近能有个暂时落脚的地方,以后再慢慢寻摸也不迟,谁成想,事情竟然这么顺利?

“大新兄弟想必也知道,咱们东阳郡文风较盛,读书人多,想在科举上考出个名头的人更多,院试每三年会举办两次,每次快要到考院试的时候,便会有下面县城的童生、各个书院私塾的童生,以及往届中了童生的人前来考试,就在郡城居住的人还好,但是总有些外乡的读书人,既需要在郡城暂留,又囊中羞涩,负担不起长时间在客栈的消费。

这样一来,家中略有余财的人便起了屋子,好租给前来考试的童生们,长此以往,那条街上的院子也就大多数都是这个用处了,平日里会租住院子的人要少些,估摸着一条街上怎么着也有十余间空宅子了,环境自然也会更幽静些,但是大新兄弟大可放心,附近街上的粮铺、杂货铺等都是一应俱全的,平日生活绝对没有问题。

当然了,因为更多是租给考生用的,价格也会更贵些,但是下一次院试都要到明年去了,他们的屋子空着也是空着,大新兄弟若是决定好了的话,我便把人喊过来,再好生杀杀价,尽量把租金再减一些。”

蒋勇如是解释着,他也是看着周大新一行人穿着都很普通,又是刚来的外乡人,想要再郡城落脚,需要办事、添置的东西可还多着呢,手里的银子最后够不够用还不一定,能帮他们顺便省一点儿就是一点儿吧。

对于这一番好意,周大新自然是要谢过的:“蒋大哥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为着一点儿租金就要让蒋大哥去说和的话,我心里也过意不去,还是等到我们想要买下院子的时候,再劳烦蒋大哥出马吧。另外,若是方便的话,不知蒋大哥可否引路带我们去看一看院子?”

周大新深知,人情这种东西,那是用一点儿就少一点儿的,更何况,他们着急落脚,为了几十文的租金喊来卖家,在这里耗着也着实不划算,倒不如“懂事些”,也能给人留下个好印象,不过,经此一遭,他也总算是懂得蒋勇做中人的口碑如此之好的原因了,倒也的确是个妥帖的人。

蒋勇自无不可,跟自家老娘打了声招呼,带上一串儿钥匙,这才和周大新他们出了家门,也跟周老爷子等人打过了招呼,领着他们来到了隔壁这条街上。

诚如一句话“贵有贵的道理”,这街上的屋子又是专门为了租给读书人这才起的,各个院子里还专门种了些花草,显得很是清幽风雅,虽然都是一进的院子,却丝毫不显得逼仄,看过院子之后,众人都没有什么不满,各家便和蒋勇签订了契约,先缴纳了三个月的租金,又平摊了找中人的银钱。

各家都选了合自己心意的院子,虽然在周长宁看来都修得差不多一个样儿,但是周老爷子对其中一个院子是最满意的,周大新自然得尊重老爷子的心意了,周二柱和周三全便顺势选了隔壁左右两家的院子住了进去。

作者有话说:

今天的更新~

第三十六章 议事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 众人也没什么力气再去买粮食做饭了,由周长宁和杨毅以及几个比他们年纪稍长一些的少年,去街上买了各家的饭食回来, 在自家里吃过晚饭以后, 又齐齐地聚到了周家来,当然,董家人就不必掺和进来了。

“五叔, 咱们以后就住在东阳郡了吗?这院子好是好, 家具什么的也都是现成的,就是租金贵了些,如果不尽快找个营生的话,粮食肉菜之类的都得去街上买, 我们一家子一个月下来的花销可真要禁不住了。”周氏族人中一个中年人苦着脸如是说道。

这会儿, 关乎到各家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般重要的事情,也只有男人家才能开口讨论一二了,女眷大都是只有站在屋子外面旁听的份儿,至于为什么是屋子外面, 那当然是因为他们租的只是一进的小院子, 堂屋的面积有限,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

毫无疑问,这位族叔提出来的问题, 也是大多数族人心中同样感到迷茫的, 他们以往都是在村里生活的,粮食是自家地里种的, 蔬菜是自家菜园子里的, 肉也只有隔上十天半个月才会吃一回, 衣服也是买了布料自己拿回来裁的,总之,在过去的生活中,他们的消费习惯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将每个月的花销减少到一个极低的数字。

可惜,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初来乍到,哪怕要在这里定居下来呢,落户、买地、种地、收割,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在此之前,他们必须得找到除了种地之外其他的营生,否则就只能坐吃山空了,眼看着家里的银子一点一点地减少,那股焦虑的滋味儿,可真是谁试了谁知道。

周老爷子同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到了一个新地方,特别是比青石镇这个平台要大上许多的地方,一个“里正”投在这浩如大海的郡城中,必然连个水花儿都砸不出来,而他过往所有的经验,能够直接套用在这里的,恐怕也寥寥无几。

因此,思考着这个问题,周老爷子心中忽然有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他也必须得去学习了解新的东西,必须得去转变自己的思维,必须改善自己的处事方式,好让他们这一行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郡城中来。

“是啊,五叔,像咱们今天晚上这样,上街去买现成的饭食,一次两次的还好,时间长了是真的招不住,这一路上,咱们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意外变故,但是银子也没少花,像大新哥这样还有个一技之长也就罢了,我们当真是除了一把子力气,别的什么能力也没有了。”也只有在出门以后,才能感受到,有个一技之长有多么重要,凭手艺吃饭的人,好歹走到哪里都不会饿到。

周老爷子看了说话的这两人一眼,不紧不慢地道:“谁说咱们就住在东阳郡了?我们这不是也只租了三个月的房子吗?听说从东阳郡到其他的郡城是通了水路的,过往的商船都会在码头处停靠,来往的客商总不会除了货物还带着一船人来吧,要想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总得需要劳力,你们都是踏实肯干的孩子,哪一个还能少了点儿力气不成?

所以,明早你们便去码头上看看,能不能在那里先搬上几天的货,赚钱多少都是其次,重点在于在那消息灵通之地好好打探一番,看看咱们老家那边有没有新消息传来,当然,各家也得出个人随大新一道去官府办了户籍迁移的事情,这么多人一块办,给衙差使银子的时候也能平摊一些。”

听周老爷子这样说,周成根更是有些困惑了:“五叔,您的意思是,咱们不打算在东阳郡久留啊?那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哪里呢?”

“对啊,如果不在东阳郡久住的话,咱们还把户籍迁过来做什么?又得凭白花一笔冤枉银子。”众人听到这话,纷纷不解道,此外,经过这一遭长时间的逃荒,哪怕他们这一路上还算顺利,并没有经历过前几十年闹饥荒的时候那种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残酷情景,但是仅仅是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就已经足够遭罪了。

如果还要换地方呆的话,也就是说同样的罪还要再受一遍,更何况,在他们的心里,东阳郡已经比青石镇那个小地方好上许多了,要是往更远的地方去,甚至是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地方,他们心里难免会生出几分怯意来。

周二柱虽然是周家三兄弟里面最沉默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但是毫无疑问,生性稳重的他在许多事情上与周老爷子的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现下眼看着众人脸上都带了几分不情愿出来,毕竟,虽说是同族,自家老爹又是曾经的里正,但是既然已经逃出来了,那么过往的一切就都已经变成过去式了,即便是长辈,也不能完全替他们拿主意,便代替周老爷子开口解释道:

“咱们还在村子里住着的时候,又何尝想过自己还会有逃出村子、来到郡城的这一天呢?我们的根在周家村,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东阳郡,还是别的什么更远的地方,其实本质上都无甚差别,现阶段在这里暂留,也不过是因为这里是远离战火、且依靠我们的脚力就能走到的最大的地方罢了。

何况,东阳郡比起宛城这些地方来说,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便是它的水运,有了船只,我们去更远的地方也就会更方便了,而不用苦哈哈地走陆路,这样一来,只要我们打听清楚了情况,能够选择定居之地的范围也会大上许多。

至于为什么要先把户籍迁移过来,大家可不要忘了,咱们原本是一群逃了兵役的人,离东阳郡近一些,还能在官府那里使一使力,把这事儿就此遮掩过去,以后到了别的什么地方,人家一看户籍,就知道我们是东阳郡的人了,哪个还能把我们和青石镇联系起来呢?所以,这笔冤枉银子是必须要花的。”

周二柱这么清晰明了地解释过后,众人也都不得不承认,周老爷子的考量才是正确的,的确,以往他们也从未想过战火会波及到青石镇那个小地方,可是现在呢?谁能保证那边的战争打完,两位王爷不会掉过头来一齐攻打燕王呢?谁又能保证东阳郡一辈子都会是安全的地方呢?所以,在战争还没有彻底平息之前,他们在东阳郡只能是“暂住”,交三个月的租金也总比花大价钱买下院子以后发现还是得逃要强上许多吧。

站在一旁的周长宁静静地看着,不发一言,同时也将村人有些不情愿的表现都看在了眼里,的确,时人安土重迁,就算他们一同逃来了东阳郡,也不代表着他们愿意一直这样居无定所地漂泊下去,而周老爷子,作为里正,也是作为族叔,在他们面前的确具有一定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散的,没有人会一成不变,他们也会有各自的小心思,所以啊,人呢,无论在什么时候还是得给自己留点儿“底牌”得好。

“对了,长宁,这几日你也好生在家里温习着功课,等到你爹去打听出来哪家书院教得更好的时候,就让他带你去试一试,若是能进入书院中读书,你的学问必定会大有长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哪一个又会是简单的?作为本地人,总会知道的东西比我们多些。”

作者有话说:

今天上夹子带来了许多点击量,众口难调,所以,在读者的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会有读者喜欢支持这篇文章,就会有读者不喜欢其中的某一个剧情点,由于整篇文章的大纲我已经设定好,不想再多做改动,也想坚持自己的初衷——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因此,一直到本作品完结前,都不会再去看评论区了喔,希望没有收到我回复的读者朋友不要失落哈,等到完结了,我会一点一点翻出来再看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去和自己所写的做个比对,以发现自己作品中的漏洞或是不足的地方,在下一部作品中再接再厉!

第三十七章 生计

周老爷子还记着周长宁读书的事情呢, 他老人家呢,自家人了解自家人,祖上也没出过什么大官, 怎么可能把这种光宗耀祖的压力放在儿孙身上呢?对他们最大的希冀, 也不过是希望能读书识字明理罢了,哪成想,却有了周长宁这么一个爱念书的长孙?他直到现在都还记得, 当初长宁考中童生的时候, 衙差来家里报喜,他胸腔中涌着的那股激动的心情。

同样,他也能记得,在长宁准备去清河郡考院试的时候, 在路上便因着不适应而上吐下泻, 不得不打道回府错过院试的时候,醒来后孙子悄悄红了眼眶,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整整呆了一天。

现下能有机会让长宁再寻得名师教导,哪怕是要的束脩更贵些,他也认了, 在青石镇的时候, 他倒是想掏这笔银子呢,只可惜镇上的私塾教学水平有限,教得最好的何秀才去考了三次乡试也因着家底儿快要考没了而被迫放弃。

周老爷子是一心为了长孙打算, 周长宁也乖乖地应下了, 只可惜,他心里的真实想法要是说出来, 只怕要唬老爷子一跳呢。

的确, 周长宁前世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假, 多少也和这些科考要看的书籍打过交道,但是打过照面儿是一回事,真真切切地去参加科举考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有原身的记忆,但是这份记忆大都是在他接收这副身体的时候被迫“灌输”到他脑海中的,毕竟不是他“土生土长”的记忆,在他脑子里就像是隔了一层雾似的,只怕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重新回顾所学,才能把原身留下的知识融会贯通。

此外,原身虽然考中了童生,院试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才没有参加,但是毕竟只是在镇上私塾读的书,学问又能强到哪里去呢?古人常说,十年寒窗苦读,这话的确不假,从院试到乡试,难度上升得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如果现在的大魏朝还是有一个集中统一的权力中心,还是由朝廷说了算的话,他倒也愿意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读下去,依着原身的天分和自己的努力,能读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吧。

只可惜,时间不等人,要等到他真正地在这个封建社会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怕是都要到猴年马月去了,因此,他只能去考虑另外一条路,然而这番打算却只能瞒着家里人慢慢筹谋,否则 的话,不好解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里人是决计不愿意见到他的安全受到威胁的。

次日一早,周大新等人分头行动,一部分人以周大新为首去办理户籍迁移的事情,至于需要里正开具的证明,周老爷子早就已经拿给他们了,另一部分人则是前往周老爷子所说的码头,打算找点儿活计干,一天哪怕只挣五文钱呢,也总好过坐吃山空吧,而周长宁自然也以“长见识”的名义混在了其中。

左右都有同族叔伯看顾着,周老爷子和周大新也没什么好不放心的,再说了,长宁也只是跟过去看看罢了,他人机灵,过去主要是看看能不能打听到什么消息,家里又不用他去搬卸货物挣钱。

至于周老太太等女眷,则是在整理完家里的东西以后,去了街上的粮店,不管他们是不是要定居在东阳郡,人总归都是得吃饭的,粮食必不可少,这一路上可真是把他们也都饿怕了,当然,一路上他们也有许久没有吃过正儿八经的蔬菜了,自然也少不了买些蔬菜和肉回来,改善改善伙食。

东阳郡的“富庶”之名做不得假,单看码头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以及脚步匆匆搬卸着货物的苦工,就知道这处码头有多么繁华了,自然而然地,这里的商机也被不少人看在眼中,不提卖些便宜的饭食给那些做苦工的人,单说每日过往的客船,就能带来不小的客流量,因而,码头边上也有不少摆着小摊做生意的人。

周长宁倒还好些,前世大学城附近的“美食一条街”“购物广场”他见得难道还少吗?倒是能面色平静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看样子,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缺聪明人呐,即便是专门卖给苦工的饭食,看上去价格便宜,但是胜在量大,薄利多销之下,每天的净利润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呢,甚至,周长宁可以肯定,说不定人家一个小摊子一天挣的钱,都能抵得上他爹在酒楼做掌柜一个月的工钱了呢。

反观其他人,又何曾见过这般热闹繁华的场面?在青石镇上,除了固定的商铺满足镇民们的生活需要以外,像这种集中在一起摆的摊子,也只有在每个月逢集的时候才会有,还大多都是农家人在农闲时分为着补贴家用而做出的些许手工艺品。

至于他们打到的些许野味儿,或是种太多了吃不完的菜,为了避免麻烦,自然都是拿到固定的店铺去卖了的,都是经常在镇上见面的,也不至于为了十几二十文刻意压价。

码头上自然是有专门的管事之人,周长宁等人问了边上的摊主,顺利地寻到了管事,看着面前这个一脸富贵相的中年男人,身上穿着的衣服料子虽然他们认不出来,但是单看那光泽就知道定然是价格不菲了,话还没问出口,心底便不由得生出了些许怯意。

“就是你们要寻我?找我有什么事?”这码头乃是东阳郡几家最大的酒楼打通关系后联合承包修建的,利润嘛,自然是各家都有份儿了,作为被他们共同“选定”出来的管事,他平日里要忙的事情也是很多的,要不是这会儿云家的商船还没来,底下的人又报了上来,他定然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面前这几个小人物身上的。

几人对视一眼,正想选出个领头的代表他们说话呢,眼尖的周长宁却见到管事眼底里已有几分不耐之色,便主动站出来道:“小子周长宁,见过方管事!这几位是我的族叔,听闻码头上来往商船较多,每日要搬运的货物更是不少,不知方管事这里还缺不缺人手?我这几位族叔都是做惯了地里活计的,别的不敢说,力气那是不缺的。”

方管事的眉眼间这才舒缓了些许,再次打量了面前这几人一眼,看着的确像是做惯了农活儿的,能吃苦肯干就好:“我这里的人手从来没有够不够一说,向来都是按件数算,每扛十袋货物,就会有人发给你一个特制的木牌,最后统一结算,不满十袋的,可以按比例计薪或是跟下一次的合并到一起去,总之,每袋货物两文钱,不能发财,但是混个温饱没问题。

你们要是决定要干了,那就别耽搁时间,正好待会儿就会有一家的商船过来,要搬卸的货物不少,你们可别见着活儿辛苦就给我撂挑子啊。”

来码头上找事做的人多了去了,方管事没有见过一千也有八百,这扛包的事情本就不是长久之计,就算是不缺力气的住在城外的农家汉子,也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会过来,但是这也无妨,郡城这么大,还能找不到几个没有一技之长、愿意卖力气的?左右他这里是每天结算,即便这几人就做一天,他们上不了当,他也吃不了亏。

方管事如是想着,言语之中只以为周长宁也要和他们一道做扛包的活计,虽说对这个说话的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不怎么看好,但是他也并未出言泼什么冷水,年轻人嘛,总要去闯一闯,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哪怕为此撞得头破血流呢,也总算是一段人生经历,不是吗?

几位族叔听出来了,正想出言解释,却被周长宁用眼神制止了,他的身体情况他自己才是最了解的,扛包这种活计,对他来说还真算不上什么,当然,虽然从原本设想中的脑力劳动一下子变成了体力劳动的确有些落差,但是机会这种东西嘛,总是会有的,岂不闻,事在人为四个字?

作者有话说:

今天的二更~

第三十八章 商船

码头上话语权最大的人自然是方管事, 但是仅凭他一人之力也无法应付过来那么多的事情,所以,势必会将一些微不足道的活计交给底下的人去办, 现下就是这样, 方管事只是随口吩咐一声,让人把周长宁等人带到那个名叫“王七”的人跟前,抬脚便离开了。

像这样的小事儿王七早已熟能生巧, 知道这几人是方管事已经问过话的了, 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打量了一番他们的穿着,道:“在码头上做工可是个体力活儿,扛着袋子走来走去, 衣服的肩肘处就更容易磨破些, 为此,我们特意找人定做了一批粗布衣服,上面都有编号,你们要是没那么多讲究的话,还是去换一身再过来吧, 等到离开的时候再交还衣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