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农门长孙逃荒记 第3节(1 / 1)

作品:《农门长孙逃荒记

不过,听完周大新的话,就连周老爷子自己也不知道该作何反应了,让他眼睁睁地看着儿子们和孙子去战场上送死,他是做不到的;可是这样一闹,他们就不得不打破目前的生活处境,另寻出路了,一时间,周老爷子竟不知心里究竟是欣慰更多一点儿还是恼怒的成分更多一点儿。

作者有话说:

虽然更新得慢了一点儿,但是这篇文绝对不会坑的,希望喜欢的小可爱们能够点个收藏,感谢感谢~

第七章 商议

“周”在周家村可是大姓,姓周的人家在整个村子里更是占了大半,而周老爷子辈分高,又当了多年的里正,在众人心目中的威望自是不必多说,此刻,周大新将事情完完全全地道出,众人的目光也便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了周老爷子的身上,似乎是将他看做了主心骨一般,只等着他老人家能够开口拿出一个章程来。

说实话,古人更重安居,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没有人会想要离开故土的,更何况,每家每户最大的财产便是这片土地了,可若是要离开村子,地是不能跟着走的,往后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应当从何处来,这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不是处在里正这个位置上,周老爷子还真不想沾惹这摊子麻烦事,这会儿他给拿了主意,以后如果这些人生活过得不甚如意,岂不是都要怪到他的头上来?须知人心难测,以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唉......周老爷子心中默默叹了口气,这么多的心理活动在外人看来其实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罢了,只见他沉吟片刻,终究还是念在都是一个村子的份儿上,看在大家祖上都是沾亲带故、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份儿上,开口道:

“大新给别的村子出的主意在我看来,也就是我们唯二能走的路了,只不过,相比起来,我更愿意带着一大家子离开这里,谁知道这仗要打到什么时候呢?秦王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他究竟是个什么脾性我们谁也不清楚,万一他就是觉得我们这种举动是对他威严的挑衅呢?万一他就是非要拿我们开刀来杀鸡儆猴呢?

与其将一家子老小的身家性命都寄托在秦王那点儿微乎其微的善念上,倒不如干脆离开这里,带不走的东西先藏在各自家里隐蔽的地方,等到以后战事平定下来,说不定我们还有能够重返故土的机会呢。”

周老爷子的话其实众人在周大新那里已经听过一遍了,只是还不死心,想要知道有没有什么更加两全其美的办法罢了,人群当中,有人问道:

“就真的不能再想想别的办法吗?如果我们这些壮丁都带些吃食躲到深山里一阵子去避避风头呢?剩下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就是带到战场上去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不会对他们做什么的,等到王爷的人走了,我们再回来,这样不成吗?”言语当中还是不太愿意离开这片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土地。

只是......周老爷子还没说什么呢,周三全先是黑了脸:“谁说的这话?不如站出来让大家伙瞧瞧,这还是男人吗?自己躲着避风头,让一家子老小面对那些兵丁,你怎么保证他们不会受到伤害呢?万一那些兵丁抓不到我们,又担心没办法向上头交差,把人都带走了呢?怎么着,只要你活着,爹娘、媳妇儿、孩子都可以不要了是吧?我在村子里这么多年,怎么不知道咱们村还出了你这么个没出息的孬货呢?”

周三全的话一语点醒众人,也让其他人的目光不由得落在了开口那人的身上,认出了那人是村西头的□□,这人平时看着老实巴交的,也没瞧出来有什么大毛病,没想到呐,当真是困难面前才见人心,竟说出了这样自私的话,众人的眼神不觉带了些鄙薄,站在他旁边的人也忍不住地悄悄和他拉开了些许距离。

察觉到种种目光中隐含的不屑的情绪,□□禁不住涨红了脸:“我也只是提出来了另一种想法而已,又不代表我就要这么做,周老三,你说话可别太过分。”

终究是一个村子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不好面上闹得太僵,周大新赶忙站出来打圆场道:“好了好了,现在就是让大家伙集思广益,我们好从各种法子当中选出最可行的一条,而且,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还是要尽快做决定才好。”

见状,又看了一眼正在用期盼的眼神盯着他的众人,周老爷子总算是下了定论:“好了,此事事关重大,你们虽然一个个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也不能完全代替家里人拿主意,还是要回家和家中老小商量一番再做决定,毕竟,离开的话要藏哪些东西,带走哪些东西,不走的话面对秦王派来的人该如何应对,这都需要你们想好了再说。

这样吧,一个时辰的时间,留给大家做决定以及收拾行李,一个时辰之后,愿意离开村子的在村东头集合,对了,按照大新的分法,回家的时候,把你们每个人的两袋粮食带走,多余的粮食家有六十岁以上老人、三岁以下孩子的多分一袋,时间有限,每个人全靠自觉,我也就不管分粮这号事儿了,还有那个被绑住的兵丁,为了避免他逃跑出去报信,就把人绑在祠堂吧,至于能不能等到黎县来人,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闻言,周长宁不动声色地垂下眼眸,显然,周老爷子还是心软了,毕竟,为免消息走漏,最好的方式应当是以绝后患才对,然而,他也明白,对于这些最多杀过家畜的村人来说,现在便要求他们先下手为强,还是过于勉强了些。

听完周老爷子的话,众人的心思百转千回,各有各的盘算,当然,周老爷子之所以能够放心地让他们全凭自觉取粮,也是因为大家在一个村子里生活了这么多年,谁家有几口人简直一清二楚,而粮食的事情便是“你多拿一袋,我便有可能少拿一袋”,所以,即便周老爷子不说,众人也是会互相监督起来的。

但这一切都和周家人没有多大关系了,随着人群退出院子,周大新兄弟三人跑了两趟将自家的粮食背回了院子里,这才将院门关上。

自家算上他们兄弟三个和周长宁这个小辈,总共出了四个壮丁,也就是八袋粮食,周老爷子和老太太虽然辈分高,但论起年纪来,却还不到六十岁。

八袋粮食齐齐地摞在院子里,看似壮观,但若是让一家子人敞开肚子吃,也最多不过支撑一个来月的时间罢了。

作者有话说:

在家隔离搞得我生物钟完全紊乱了哈哈哈~所以更新时间才会这么晚,大家见谅哈~

第八章 安排

一群大男人都未曾刻意放低嗓音,所以在房间内的周家女眷也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听了个清清楚楚,周三全媳妇李氏虽然还红肿着一双眼睛,但不得不说,哪怕即将要面临更加糟糕的境地,只要她家男人在,她心里便是始终有底气的。

见着村里人都出去了,周家女眷这才从房间里出来,因着周长平年纪还小,担心一家子人待会儿商量事情顾不上他,周二柱媳妇杨氏便让自家大闺女先带着小儿子回房收拾着自家房里的细软,剩下的大人们则是齐齐地坐在了正房里。

哦,对了,以周长宁十五岁的年纪,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不能算作一个孩子了,所以,瞧见他也坐下了,一副要听事的架势,周老爷子也就没吭声,接下来家里的处境可能会更困难些,长宁早早成长起来,也算是件好事。

“老婆子,虽然他们兄弟三个打头办出来的这件事略微莽撞了些,但其实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了,当真被带去战场上,那可是死活不论的地方,况且,事情都已经到这个地步了,除了逃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你先带着儿媳妇们去收拾行李,银钱、粮食、衣服这些是肯定要带上的,还有其他一些必须要带的东西,都收拾出来。

实在带不走的,就藏在家里的地窖中,以后或许我们还有再回来的一天。还有,不知道路上还有没有做饭的时间,厨房里锅上的火也别熄了,做些干粮,一来好保存,二来也能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就对付着。”

周老爷子心里虽没有多大底,但是在这一家子老小的目光下,却不能露出分毫怯色,大致吩咐了一下,惹来周老太太的一个白眼:“行了,论起逃荒来,我知道的东西可比你多,我这就带着她们去收拾东西,只不过,咱们究竟要逃去哪儿,你可得早点下决定了。”

周老太太这话还真没说错,她快十岁的时候,老家闹了饥荒,便随着父母一道逃了出来,直至来到周家村,一家子才在这里安顿下来,那会儿的记忆虽然距今已算得上久远,但毕竟是她这么多年来过的为数不多的苦日子,还算是印象深刻,对于逃荒途中的种种困难该如何应对,心中也有了些许成算。

眼见着周老太太和儿媳妇们各自去收拾东西了,周老爷子收回自己的目光,沉声道:“方才人太多我便没有多问,现在坐着的都是咱们自家人,说说吧,这么个胆大又心细的主意到底是你们谁想出来的?”周老爷子倒是没有把人揪出来责骂一顿的意思,只是有些意外,就他对三个儿子的印象,应当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才对呐,眼下非要盘根究底,也不过是想心里有个底罢了。

周大新兄弟三个互相对视一眼,就在周三全摸不准自家老爹脉数、想要跳出来认下此事的时候,周长宁开口了:“爷爷,是我寻了三叔商量出来的法子,我想着,相比较去了军营以后刀枪无眼的日子,即便以后要在逃荒的路上风餐露宿,可是一家子人都在一起,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闻言,周老爷子上上下下地打量了大孙子一番,似乎是重新认识了这个一直颇受他看重的孙儿,他一直觉得,自家从彻头彻尾的“泥腿子”转变为耕读人家,甚至更进一步成为官宦人家,最大的希望就在长孙身上,而长孙年纪轻轻便中了童生更是让他看到了这种希望的曙光。

只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眼里一直读书颇有天分、其他还需历练的孙儿却还能有这般胆色,看样子,倒是他老头子平日把人护得太紧,反倒让孙儿没了发挥的机会了?

周家人一向孝顺,周老爷子不发话,周大新兄弟三个更是连大气儿也不敢喘,毕竟,他们哪一个不是从小被老爷子打到大的呢?也就是老爷子年纪上来了以后,脾气收敛了几分,加上所谓的“隔辈亲”,这才让周长宁无缘得见老爷子的“威严”。

不过,察觉着气氛似乎更加凝重了些许,周大新心里咬咬牙,正想顶着老爷子锐利的目光替自家儿子认个错呢,便听见坐在上首的老爷子朗声道了一句:“说得好!”

略微顿了顿,周老爷子这才继续道:“咱们家虽说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青石镇附近,可如今是上面不给我们活路,我老头子年纪也大了,更是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既然秦王的领地容不下我们,我们还不能去别的地方吗?咱们一家人都没有那等好吃懒做的,只要手脚勤快些,哪怕到了新地方,也肯定不会断了生计的。

不过,既然这主意最先是长宁出的,爷爷便想多考考你了,好歹你也跟着何秀才念了这么多年书,对如今的局势肯定比我老头子懂得多,在你看来,接下来我们一家子该去往何处呢?”

周老爷子虽然心里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主意,却也想考验长孙一番,也好分辨出长孙之后能不能成为周家下一个理事之人,他年纪已大,能不能经得住这逃荒路上的颠簸还不一定呢,若是他有个什么意外,好歹有长宁在,也不至于让这一家子人成了没头苍蝇。

“近些日子,夫子因为师娘的身子要去扬州府求医,给我们这些学生都放了假期,但是对于当前朝中的局势,还是曾经教导过我们一二的。如今秦王与楚王相争,最后不管是哪一方赢了,都必然落得个元气大伤,楚王的封地就在开封以西,所以我们只能往东边、南边去。

虽则燕王年纪尚小,朝中大臣也多是碍于‘主少则国疑’而不敢轻易站在他的身后,这才不被两位王爷放在心上,可到底论起亲疏远近来,先燕王妃可是与当今皇后娘娘沾亲带故着的,陛下驾崩之后,皇后娘娘虽是女眷,在皇储之事上却有着不轻的话语权,所以,这火或迟或早地,必定也会烧到燕王头上去。

咱们一家子都是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就图个平安康健,所以大可不必掺和这档子事,趁着现下东边还没乱起来,走东边的官道南下去,怀王是叔叔,不管哪一位王爷即位,只要怀王殿下不生出些别的心思,南边相比较而言便是最安全的地方了。”思忖片刻,周长宁如是说道。

周老爷子心中同样属意南边,毕竟,一向听说南方多富庶之地,想来他们一大家子到了南方也无须愁生计的吧。

当然了,不管是周老爷子还是周长宁,自始至终都没想过继续留下这个可能性,毕竟,说起来他们这种行为也算是“犯上作乱”了,村子里的其他人家倒也罢了,但是秦王为了保证自己的威严,又不至于太过严苛以致失了民心,必然是要杀鸡儆猴的,不管从哪方面考量,还有比他们周家这个打头的更适合拿来开刀的人选吗?

周大新和周三全面面相觑,只觉得同样都是一颗脑袋,怎么听着他们祖孙俩之间的对话,就觉得自己的脑袋是白长了呢?倒是周二柱,听完侄子的话,当下也觉得这孩子经此一遭倒是比以前更加成长了许多,方方面面考虑下来,去南边的确是自家现在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

“罢了罢了,知道你们俩都是榆木脑袋,左右我教了这么多年也没甚长进,各自回屋去帮着你们媳妇收拾东西去吧。”周老爷子顿时气闷道,冲着兄弟三个摆摆手,一副眼不见心不烦的架势,同时又出声道:

“长宁,你年纪轻,精力到底能比你爹他们更足些,家里的事情便不用你管了,这会儿你便去你外祖家、还有你二婶三婶的娘家跑一趟,一是告知我们要走了的事情,二是听听他们各家的决定,要是有什么能搭把手的便帮上一把,也算是咱们家对得起这亲戚间的情分了。”

三个儿媳妇的娘家离得都不算远,眼下一家人要出逃,带走人家的闺女总得知会一声,更何况,越是艰难的处境一家人便越要齐心,与其之后让儿媳妇们都心神不宁地挂念着娘家,倒不如现在就把事情做全乎了。

第九章 琐事

事情果真不出周老爷子所料,看到周长宁离家向着李家村的方向去了,一直关注着正房里动静的三个儿媳妇心底里都不由得松了口气。

虽说时下都讲究一个“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已经嫁出去了那便要全心全意地向着夫家了,只不过,人终究并非顽石,怎么可能精准控制自己的感情呢?尽管出嫁了,可爹娘总归是养育了自己这么多年,兄弟子侄也都和自己有着剪不断的血缘关系在,遇到当下这种处境,心里会牵挂娘家几分也是人之常情。

周长宁的外祖家姓林,同样住在隔壁的李家村,作为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外姓人家,会选择和周家村的大姓“周家”结亲似乎也就成了一种不难理解的选择。

当然了,周老爷子人老成精,里正那么多年也不是白当的,会选择林氏作为长房儿媳,除了看重林家的家风之外,林氏本人的能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氏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作为最中间的闺女,她却并不想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老二”一般爹不疼娘不爱的,而是在家人的关心爱护下长大,在林氏出嫁以后,因着离得并不远,她也便仍旧保持着十来天回去一次娘家的频率,因而,周长宁和外祖家的人关系都还算得上亲密。

通过“原身”的记忆,无须多问,周长宁便不费吹灰之力地找到了李家村的位置,人都是有亲疏远近的,虽然三婶的娘家和外祖家同在李家村,可周长宁还是第一时间先去了林家。

当他到达林家的时候,早已先一步抵达家中的两位舅舅已经被一脸惊魂未定的外祖母拉着坐下先吃饭了:“宁哥儿?你怎么来了?可是你娘有什么话想要你带给我们的?还是你爹刚刚有什么话忘记交代我们兄弟俩了?对了,用过早饭了吗?你舅母刚烙好的饼子,坐下一起吃点儿吧。”

林家大舅还以为是因为方才人多眼杂的,自家妹夫有什么不方便说的话现在让外甥来转达呢。

林家两兄弟小时候专门找了个木匠拜师过,平日里除了照看田地里的庄稼之外,还会给附近十里八乡需要打新家具的人家做些木工活儿,虽说家具这东西足够耐用,并不是经常会有活计,可胜在细水长流,不管怎么说,多少也能补贴些家用。

因此,林家虽然在三个子女婚事的那两年生活难过了一阵儿,可缓过劲来,日子也算是越过越好了,不过是一两个饼子的事情,林家两位舅母还真不至于小气,当下也附和着,大舅母甚至直接拿起饼子就往周长宁手里塞:

“宁哥儿,都是自家人,你就别客气了,你舅舅回来都说给我们听了,要不是你爹和叔叔他们当机立断,只怕你舅舅他们一个也逃不了上战场的命运,咱们家的境况你也是知道的,你表姐的婚事还没个着落呢,你表弟更是年纪尚小,这要是失了家里的顶梁柱,可叫我们怎么活下去呐?所以啊,舅母心里可真是不知道怎么感激你才好。”

可以说,周长宁连停都没停就又从家里跑出来了,一路上更是不敢耽搁时间,靠着刚醒来那阵子自家老爹分给他的饼子得来的那点儿热量,早就不够用了,当然,也是为了避免自己太过客气以致让这些亲人们察觉出反常来,便收下了饼子,同时道:

“外公,是我爷爷让我跑这一趟的,我们家已经商量决定好了,打算先走东边的官道绕开战乱,最后南下去怀王的封地,至于最后在哪里落脚,就要等到了地方看具体情况再说了,还不知道您和舅舅们有没有商量过,之后是继续留在这里还是和村子里的人一道走呢?不管是选择哪一条路,可都要尽快做决定才是。”

周长宁并没有提及让外祖家和他们家一起出发的想法,毕竟,他们自家也是要和村人一起上路的,逃荒的路上,周老爷子作为里正的权威只会越来越低,他不可能在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还要强出头,而对于突然插一杠子加入周家村队伍的外祖家来说,这也并非是什么最优的选择。

更何况,谁家都有个姻亲故旧的,带上了外祖家,二婶三婶的娘家呢?要不要一起上路?其他村人的亲家呢?到最后,他们的队伍只会越来越庞大,人多到一定程度,可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只会引来更多不必要的关注,或者说是麻烦。

自然,林老爷子心中同样清楚这一点,猛地吸了一口烟叶,沉吟片刻道:“你爷爷的意思我明白,我们家不管是走还是留,都肯定是要和村子里的人同进退的,至于最终的决定,我还得找里正再商量商量才行,你们家要走的话,记得在村子里不要告知太多人去向,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我也会想方设法再联系上你们的。”

周长宁顿时心领神会林老爷子的顾虑,而对于后半句话,双方都知晓,以后两家隔着不知道多远的距离,想要重新联系上的困难可想而知,这句话也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期盼罢了。

“外公,我知道了,定会转告爷爷的,若是家里没有什么其他我能帮上忙的事情的话,那我就先走了,还得再去一趟我二婶三婶的娘家知会一声呢。”

短短的一句话,便表明周长宁最先来的是林家,林老爷子心里顿觉熨帖,点点头,眼神柔和地看着他走远了,只留下饭桌上的人一边心不在焉地啃着饼子,一边小心翼翼地瞅着他独自皱着眉头思索下一步的对策。

那厢,周长宁分别前往李家和杨家的事情也进展得十分顺利,周老爷子让他来走这一趟也不过是出于亲戚间的道义,本就没打算当真让他实心眼地帮衬亲家,何况,这两家跟他又没多大关系,因此,对于有些厚着脸皮想借长辈的身份指使他做这做那的人,周长宁只能回以一声轻蔑的嗤笑。

要不是突然到了这个世界,为了不面对更糟糕的处境而不得已选择逃荒,也为了在这个世界有个合理的身份,为了不在亲人们面前露馅,这些人的死活又干他何事呢?周长宁心中不无冷漠地想着。

周家这边,不管是年岁渐长的周老爷子和老太太,还是周家的三个儿子及儿媳妇,哪怕是二房没多少力气的两个孩子——周仪霜和周长平,都不是会躲懒的人,等到周长宁再回到家的时候,周家的东西已经收拾好了大半。

无须再多说些什么,看到周老爷子手里拎着两个大包裹有些踉跄的步伐,周长宁登时上前去接住,一声不吭地往板车上放,又回到屋里再去取已经被打包起来的东西,只剩下周老爷子站在原地,心里颇有些“怀疑人生”的架势,是他以往忽略了长孙吗?那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甚至可以说有些“弱不禁风”的宁哥儿原来真的只是看起来呐,实际上的力气竟然不弱于他?

作者有话说:

今天的更新,祝大家小年快乐呀~

第十章 出发

周老爷子这辈子经历这么多,也是有些见识的,深知一家子人要想团结起来一道过好日子,关键在于心齐不齐,借着他们老两口当父母的权威把孩子们绑在一起,是没有用的,所以,早在前两年周三全刚成亲之后,便在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的见证下,给三个孩子分了家。

当然,因着时下是按户籍分派劳役的,三家各出一个壮丁自然不如一家出一个壮丁来得划算,因而,三家实际上在官府登记的户籍中仍旧属于一家,说是分家,也不过是把家里的田地财产什么的做了分割,颇有些“分产不分家”的意思,此后,各房除了年底上交给二老一笔“养老钱”以外,其余的所得都可以归入自己房中。

家里本来只有一辆板车,分给了大房,分家以后为了方便,二房三房也各自找人打了一辆板车,因而,已经在村东头等候一会儿了的村人便见到周家人推着三辆板车走来,板车上面堆放着的除了粮食,还有女眷们收拾整理出来的数个大包裹,摞在车上看上去满满当当的。

周大新和周长宁合力推了一辆,周二柱和其妻杨氏合力推着一辆,周三全心疼媳妇儿,又自认为有一把子力气,便独自一人推着一辆板车,不过,除了周家老两口,其他人手中也没有闲着,都力所能及地拎着各个包裹,没办法,农家人精打细算地过活日子已经习惯了,到了要逃荒的时候,总觉得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的,便只好都带上了。

村人性格多保守些,总还心怀着些许侥幸,觉得万一呢,万一王爷就是不屑于和他们这些市井小民计较呢,因而,能够下定决心和周家一起逃荒的自然心性也要更加果敢勇毅些。

周长宁在这群人当中一眼便瞧见了熟悉的面孔,不是别人,正是将他的计划完美执行了的杨永康,在他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半大少年,脸上还带着青涩。

不必多说,这小少年便是杨永康的儿子了,许是还未发育,少年的个子不算高,身板瞧上去有些瘦弱,白皙的脸上可以瞧见眼周处微微泛红,兴许是哭过了,毕竟,与之相依为命的父亲突然被兵丁带走了,往后连生死也无法知晓,还没经历过太大挫折的孩子自然会觉得天塌下来了一般,周长宁也完全能够理解。

当然,周长宁以这般“长辈式”的心态打量那个孩子的时候,似乎忘记了,在旁人的眼里,他自己也还算得上是个孩子呢,这般大人姿态,倒叫一群人心中不免觉得好笑,如同苦中作乐一般,心情似乎也在悄然之间放轻松了些许。

“五叔,我们这群人也都没什么见识,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黎县了,咱们接下来往哪里走?你说,我们都听你的。”说话的是周大新的一位堂兄,平日里在村中名声很好,人也很是精明能干。

不言而喻,一笔写不出来两个“周”字,同为周氏族人,这么多年下来,对周老爷子的信任自然非一般人能比,现下站在这儿的,除了杨家这一户外姓,其他四户人家都是姓周的,而周老爷子在他们那一辈恰好行五,所以才有了“五叔”“五伯”这样的称呼。

具体该怎么走早在家中的时候周老爷子就已经在心里盘算过了,现下便果断地道:“走小路绕到山后面,有一条小路是直接通向桐乡镇的,那是往东边去的方向,我们不进镇子,从外面绕开,就能到去往东阳郡的官道上了,虽然这条路费时间了些,但是不必穿行两位王爷交战的区域,之后如果东阳郡足够安定的话,我们就先在那里落脚,再看之后战局变化。”

周老爷子在队伍中无疑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他自然得表现出对前路信心满满的模样,不过,他也同样留了个心眼儿,没有说自家计划的最终目的地是南下,毕竟,总要给众人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目标嘛。

闻言,族人们心下大定,见到此番情形,知晓个中内情的周家人自然也就心照不宣地没有说什么“大煞风景”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