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24节(1 / 1)

作品:《八十年代锦鲤运

等看清楚了,他立刻摆手,“别想了,苏联人怕辣,一点儿辣都吃不消。”

他在国内的方便面厂生产的麻辣牛肉面,苏联人完全接受不能。反而是三鲜、鱼虾以及鸡汤口味,他们爱不释手。

“这个酸菜跟姜丝口味的也不行。”大表哥摇头,“苏联人就不吃鸡爪。”

他有一天心血来潮,看着从国内带来的朝天椒,想自己来个麻辣鸡爪过过瘾,才惊讶地发现根本就买不到鸡爪。

后来他好不容易托关系搞到点儿鸡爪时,给他鸡爪的苏联大妈相当同情地看着他。

中国人果然穷困潦倒,居然连鸡爪这种垃圾也要当成食物果腹。

大表哥目瞪口呆。

喂,大妈,你说这话真的合适吗?明明你们家连块肥皂都用不起。

第221章 到底能耐人(捉虫)

林蕊惊讶:“他们现在连肥皂都缺?”

眼下大街上, 人人欢声笑语, 根本就看不出物资匮乏的迹象。

就连食品店门口排着的一队长龙, 不明就里的人们见了,肯定也以为这家店的食物受欢迎,大家愿意排队。

大表哥笑出了声:“你想的还挺美的。他们现在差不多所有的生活消费品都奇缺。”

他转过头, 冲林蕊神秘地笑,“你知道我上次回国, 带过来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吗?”

“衣服, 牛仔裤, 夹克衫?”林蕊试探着提出答案。

大表哥哈哈大笑:“错了,是牙膏。”

他突发奇想, 直接带了一旅行箱牙膏回学校,结果一年的生活费都有着落了。

林蕊听得双眼发红,各种羡慕嫉妒恨。

大表哥笑眯眯地安慰她:“我这算什么啊。人家边贸公司才是挣大钱的人。”

好家伙,基本上是躺着挣钱, 进来出去的东西都完全不愁销路。就这样,国家还给他们百分之五十的免税优惠,真是亏心不亏心啊。

林蕊丁点儿也不给他面子,反唇相讥:“表哥, 别说的你好像交过税一样。”

“我怎么没交税啊。”大表哥不乐意了, “我那方便面厂,现在可是当地县里头的纳税大户。”

前头局势不稳, 大表哥又嫌弃这样做实业来钱太慢,打算走走边贸公司的门路, 将倒卖事业版图扩大些。

他就有意想直接关了方便面厂,好全身心投入到倒爷事业中来。

结果当地领导立刻慌了,生怕丧失他这位纳税大户,竟然主动给他申请劳模身份。

大表哥怡然自得:“区区不才,现在也是个市劳模。”

林蕊听得目瞪口呆,愤愤不平,现在的领导真是不知道擦亮眼睛,居然让这种倒爷也混迹于劳模队伍。

开玩笑,上辈子林主席单位的两位省劳模,一位因公殉职,倒在了工作现场。另一位则是发烧流鼻血个把月都当成上火,结果从发现急性白血病到病逝,总共不到十天。

咳咳,这说的好像有点儿诅咒大表哥。

还是算了吧,好歹当初建饭店的钱还是这位冤大头提供的。

林蕊吸气,从苏木手上又顺过一只人家刚撕开口的泡椒凤爪,一边啃着,一边追问:“除了这些以外的,还有什么他们缺少?”

“哎,我不是说了嘛。所有的日用品,什么床单被罩小手绢还有儿童服装什么的,只要是中国来的货,加两倍价都能瞬间清仓。”大表哥眼神示意教授的背影,压低了声音,“不然你以为人家为什么有辱斯文地过来兼职当翻译?”

生活用品紧缺,堂堂高级知识分子也得放下身段为充满铜臭味的商人服务。

起码他可以通过这种手段,从游客手上弄到他急需的生活用品。

林蕊惊讶,结结巴巴道:“他不是从国内过来的访问学者啊?”

看着就是中国人。

“废话,中苏交恶之前也有蜜月期的。”大表哥点了根香烟慢慢抽着,“他是五十年代到苏联留学的。那时候老大哥的日子没话说,妥妥的共产主义。他留在这边成家立业了。”

结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还真是轮流转。

他都这把年纪,眼看着要退休了,生活质量却肉眼可见地往下降。

市面上能买到的日用品越来越少,他跟在研究所工作的妻子原本应当算是标准的中产阶级,却沦落到捉襟见肘的地步。

大表哥笑嘻嘻地,主动邀功道:“我俄语不是够呛嘛。”

在人家的地盘上做生意,自然得会人家的语言。大表哥实在不是什么一日千里的天才,他主动聘请这位教授给自己当私教顺带充当翻译的角色。

嘿,要说怎么夸中国人聪明呢。

这才没几趟功夫,教授就能屈能伸地放下高级知识分子的清高,直接利用跟中国人接触的机会,开始弄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必需品了。

大表哥相信过不了多久,他就能成长为一位苏联倒爷。

林蕊嘎嘣脆地啃着鸡爪,感慨万千。

这可真是生活不易多才多艺。

大表哥嫌弃地看着她啃鸡爪,诚心实意地劝告:“人家这儿真不缺鸡爪。还有,注意点儿形象,别到处乱丢垃圾。”

林蕊直接嚼吧嚼吧骨头咽下去:“谁说我要丢垃圾了。这是垃圾吗?这是补钙。”

少女将包装袋塞给苏木,笑嘻嘻地示意他去跑腿丢进垃圾桶。

少年看着她沉默不语的时候,她就开始撒娇,表示自己腿酸脚疼,辛苦死了。

等看到少年无奈的背影,她才心满意足地拍拍手,回过头一本正经地看大表哥:“你错了,我不是要出口泡椒凤爪到苏联。我是想从他们这儿进口鸡爪。”

人类因为文化习俗不同,对食物的接受度也不一样。

法国大蜗牛名菜吧?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国老百姓而言,还是算了吧。

要补充胶原蛋白,东西多了去。干嘛非得跟蜗牛较劲啊。

林蕊认真地跟大表哥分析:“你看,他们不吃鸡爪,鸡爪对他们而言就完全算是垃圾。从苏联进口鸡爪,只要上规模,价钱就肯定比国内便宜。”

泡椒凤爪制作起来并没有多少技术难度,真空包装大规模生产,一旦走俏于市场,势必很快就有大批同类型产品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天骄产品想要屹立不倒的话,就必须得从成本以及产品口感两方面下苦功夫。

好吃是一方面,控制住售价是另一方面。

林蕊没正儿八经做过规模化生意。

但是她却清楚地记得,上辈子老干妈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傲视群雄屹立不倒的国民女神,一方面跟老干妈不瞎折腾专注求.精有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它家产品的价格优势。

同规格的产品定价比它高没竞争力,可要是低了又挣不到钱。

加上它多年积累下来的国民度,自然能够遥遥领先同行业产品。

大表哥看她掰着手指头一条条地数,忍不住大笑出声:“哎哟,蕊蕊,看样子,女首富的位置你是预定好了啊。”

胡厂长从队伍尾端过来,闻声就笑:“我说蕊蕊起码能当个女市长。可又听说她在老人家面前打了包票,将来是要当科学家,研究那个芯片的。”

大表哥赶紧摆手:“那蕊蕊你还是好好学习吧。这个当首富跟当市长的事情,你暂且不用考虑了。”

林蕊的笑脸立刻垮下,她愤怒地瞪着苏木。

都怪他,出国了也不让她好好放松一下。

她就做做政商两界大佬的美梦又怎样了?谁让上帝给她如此美貌,还偏生要给她这般才华。

少女捧着脸,对着商店的橱窗顾影自怜。

待看清店里头的商品时,她立刻双眼放光。

哎哟,电动剃须刀,她早就想买一个送给她爹了。

林工现在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早上刮胡子的时候还睡眼惺忪,结果直接刮破了下巴,拉了好大一个口子。

郑大夫暑假回家第一天,就感受到了丈夫血的洗礼,可把她给心疼坏了。

林蕊拉着苏木就往商店柜台去,连比带划地跟售货员示意拿电动剃须刀看看。

“这个五卢布,质量不错。”大表哥的教授主动帮林蕊做翻译,笑着推荐道,“我用的就是这种,挺方便的。”

林蕊立刻笑纳了教授的推荐,豪气地一开口就是四个。

苏木算了算,疑惑道:“舅舅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呢。”

电器放久了,恐怕会坏掉吧。

林蕊的手指头在少年的下巴上走了一圈,惊讶道:“哎呀,我倒是忘了,你还没长胡子呢。”

少年面红耳赤,扭过头去,只留下两只耳朵红得发烫。

林蕊笑嘻嘻地趴在他肩膀上,撒着娇:“哎呀,别生气。”

她转过头笑眯眯地看教授,“麻烦您帮我推荐一下,还有其他什么合适的东西吗”

“这个电动手持刷不错,我爱人很喜欢。”教授微微地笑,“你可以买回去送给你母亲。”

林蕊财大气粗地点头,指着苏木问教授:“他呢,有没有适合给他的礼物?”

“有电视游戏机,不过价格比较贵,要一百一十五卢布。”

林蕊豪气地点头:“买了。”

苏木立刻反对:“想都不要想,我不会给你玩游戏的。”

少女抱着他的胳膊,各种撒娇。

劳逸结合嘛,她每天这么辛苦,实在需要放松精神。

苏木板着脸,这是原则性问题,坚决不能打破。

教授看着他们微笑,又转而推荐了一款可以听广播的手表跟一种耳机扬声器。

林蕊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在她的印象中,苏联产以笨重而著称。然而她面前摆放的产品,造型其实相当时髦。

教授与售货员轻声交谈了几句,等待对方拿商品的时间里,他微笑道:“苏联产的质量很不错。要说有问题,就是他们忽视了军用转民用。即使转了民用,也是特权分子专享,没有让老百姓用上。”

林蕊敏锐地捕捉到了他使用的是“他们”这个词。

少女笑容可掬地邀请教授:“您什么时候回国探亲啊?我家在江州,我爸是一家纺织厂的厂长。外头的那位叔叔厂子生产电动自行车。我哥有家食品厂,都需要技术指导呢。”

大表哥赶紧走进店里头,朝教授微笑:“不好意思啊,教授。我这个妹妹他比较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