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51节(1 / 1)

作品:《八十年代锦鲤运

待听说广播台弃了电动自行车厂,选择彩电厂作为合作伙伴,孙泽不以为意地摇摇头:“不奇怪,现在彩电可是个香饽饽。”

去年的抢购狂潮,让所有的彩电厂仓库都被扫荡一空。人们托关系找门路,想方设法走后台,也要弄一台彩电回家。

手头宽绰的家庭,甚至连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将来成家立业要用到的彩电,都想办法先存下来一台。

国家有关部门从中发现了商机,决定实行彩电专营。

什么是彩电专营呢?就是国家指定销售点,比方说现在有一百个地方卖彩电,砍掉绝大部分,只留下十处。

至于哪些地方能够被留下,那里头的文章可多了。

国营商店自然被排在前头,私人销售点当然不配有姓名。

除此之外,彩电还俨然成了奢侈品,今年二月份就开始征收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

这个奢侈品税多少钱呢?比方说店里头那台18寸的彩电,当时是花四千块钱买的,按照现在的标准,就得额外再交九百块钱的税。

彩电如此抢手,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广播台上赶着想跟人家搞好关系也是理所当然的。

林蕊眨巴两下眼睛,表情一言难尽:“真的?”

孙泽点点头:“都开始实行了,我骗你做什么?”

林蕊深深地叹了口气,旋即捂着嘴巴狂笑不已。

哎呀妈呀,原来传说很有可能是真的。

据说某位副总理视察手表厂,当知道一块手表抵得上普通工人几个月工资时,高兴地表示,那全国手表厂开足马力生产手表,每个老百姓都有几块,那不就全过上好日子了。

有些领导是真的完全不懂经济,连最基本的经济常识都没有。

现在大家都卯足了劲儿,拼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相方设法增加销售点扩大销售市场,他居然来个彩电专营,还收这么高的附加税?

全国彩电厂到底怎么得罪了这位婆婆呀?真是被坑死了,都不打商量。

去年彩电卖疯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有关部门心里头就没点儿逼数吗?

国家领导人新年贺词里头都说的清清楚楚,物价闯关失败,导致物价飞涨,人民抢购恐慌情绪普遍存在。

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销售正常情况。

以此为依据来实现彩电专营,那会坑死开足马力生产彩电的厂商。

这么多彩电,这点儿销售渠道他们要卖给谁?

产品在仓库里积压一天,就意味着他们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增大一成。

现在大家都已经被三角债搞得头大如斗,再来这么一出,就等着停工破产吧。

林蕊不住地叹气,完全不敢相信:“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难道就没一个人懂吗?”

少女的指责明明跟邹鹏毫无关系,可是少年的脸依旧忽而一红。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家族都是从政者。

大表哥眯着眼睛笑:“大概国家是觉得现在生产彩电的厂商太多了,需要优胜劣汰一批吧。”

达尔文早就教导过我们,物竞天择,生物是如此进化的,企业也一样。

也许有关部门的本意是想保护国有企业,可是如此一来基本上被拖垮的都将会是国有企业。

为什么?

因为它们长期缺乏竞争的意识,被过度保护的后果是不曾经历危机锻炼,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即使有人意识到不对劲,但以国企繁冗复杂的流程模式,从一件事情提出来到真正实行,半年都算迅速了。

可半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这个厂子被活活拖死。

孙泽漫不经心地笑,只有死亡才有新生,抓住这个机遇的话,彩电行业很有搞头。

人民还是需要物质文化来充实满足精神世界,倒了一大批彩电厂,那就需要真正的行业巨头出现。

不过,这些跟他没关系,他不关心。

林蕊可不能让他置身事外,她还需要孙泽来实现她的计划。

当初要不是出于对她的信任,哪怕这个信任因素只占1/10,电动自行车厂,也不会在资金那样紧张的情况下,依然痛快的掏出钱来支持广播剧的录制。

现在孩子都生出来了,孩子却跟他们没关系了?

要真就此咽下这口气,那她以后还怎么在业内混?

送走该回家见长辈的邹鹏,少女转过身,盯着孙泽,正色道:“孙哥,你第三季的稿子什么时候交?”

第二季已经在录了,来不及,那只能从第三季的广播稿上做文章。

林蕊打电话给电动自行车厂的胡厂长。

跟她想的一样,这位胡厂长即使天都黑了,还泡在厂里头,跟技术人员们一起探讨产品的性能问题。

听了林蕊的道歉,胡厂长连连表示:“这又跟你没什么关系。半仙他老人家提出来的办法还是很好的嘛,只不过我们没经验,吃了点小亏而已。”

林蕊正色道:“不行,这件事情不能就此揭过。胡叔叔,我会想办法弥补的。这次我不收你点子费,我只要求你送一辆电动自行车给无苦。另外,半年内新增加的客户,我还是要求每辆提成十块钱。半年后我就不收钱了。”

胡厂长笑了:“无苦小师傅年纪还太小了,那个电动自行车他骑不了啊。”

“没关系,孙泽能骑就行。”

吃饱喝足,正饭后一根烟,快活似神仙的孙少立刻跳脚。

开什么玩笑,和着他以后还得给了小和尚当司机?

居然是电动自行车的司机。

小轿车他就不指望了,好歹买辆哈雷摩托车嘛。

林蕊冷酷地看着他,直接戳人心窝:“你的广播剧还不够红,什么时候哈雷摩托车想来投植入广告,你再骑吧。”

没错,她想到的补救方式就是在广播剧里头插植入广告。

幸子衫光夫衫,还有小鹿纯子头什么的,其实就是一种隐形的植入广告。

事实证明,现在这样的广告形式,效果也非常的好。

或者说是出乎意料的好,因为人们对这种形式还不熟悉,也没有生出反感情绪。

第3季的广播剧中,小和尚无苦跟他的朋友孙泽多了一辆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他们骑着时兴的玩意儿四处办案。

除此以外,他们还搭乘过卖菜的老农骑着电动三轮车,免费品尝了人家在集市上卖的速冻水饺跟汤圆,用的是一次性纸杯跟纸碗。

孙泽眼皮子直跳,忽而反应过来:“你说是一网打尽,一个都不落下啊。”

林蕊挑挑眉毛:“还没完呢,我们郑家村的草莓也要上市了。”

还有蒌蒿,已经卖了好几茬。

小龙虾的口味如此好,大棚里头养殖的跟油菜地里套种蘑菇鲜嫩爽口,客官,不考虑来点儿尝一尝?

大表哥兴奋起来:“方便面,我预定了啊,到下半年起,必须得出现方便面。”

他们坐火车去办案,路上自然得带方便面,桶装的那种。

孙泽要跳脚,凭什么呀?一个个都指派他干活。

“给钱。”林蕊简单粗暴,“每植入一个产品,我就去帮你要三千块钱。不过是你的广播剧起码得持续十季,人在江州城形成话题效应。”

孙泽迅速在脑袋里头扒拉了一遍算盘。

三千块钱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根本是小意思。

然而这种东西看重的是数量啊,提十头八个产品就是两三万,这钱挣得真是轻松惬意又自在。

那可以提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衣食住行,样样都能提。

林蕊摇摇头:“不能太多,太多的话容易分散效果我们要控制好频率。最重要的是自然,不要让听众觉得过于生硬。”

这生意,她还想长长久久地做下去。

用的是广播台的平台,但这次她不会给广播台一分钱。

现在的广播剧火了之后,不会只在江州广播台这么一个地方播放,录音带会扩散到其他兄弟广播电台去。

所以声音也是广告的传播形式,它没有地域的限制性,每一个听过广播剧的人,都是广告产品的受众。

无苦专心致志地啃鸡腿,默默地举起油晃晃的手:“我要吃草莓。”

听众都是相信他吃了那些东西才去买的,他怎么能骗人呢?

还有小龙虾、甲鱼、蘑菇、泡椒凤爪、卤干子等等,他都要吃。

林蕊看着满脸严肃的小和尚,艰难地扯扯笑脸:“好,只要你够值钱,姐绝对满足你。”

孙泽却摇头反对:“不行,咱们要植入就植入那种能够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否则没办法实现经济效应的最大化。”

像泡椒凤爪、卤干子什么的,现在就已经卖得很好,手工作坊又能生产多少量?

林蕊瞪眼,开什么玩笑,多少小姐姐吃泡椒凤爪,都是一箱箱的往家里头搬。

竟然敢小看泡椒凤爪这门大生意。

林蕊突然间反应过来,对呀,现在的泡椒凤爪还没有实现量化生产,每次都是现泡现吃,这不利于实现商场化。

苏木积极地给她出谋划策:“要不咱们像速冻水饺一样,将鸡爪给冻起来,这样放的时间就长。”

林蕊摆手:“不不不,这样会影响口感的。”

再二次加热,凤爪就烂了。

还有她的泡椒猪皮,泡椒鱼皮,泡椒笋,那又要如何加热?

上辈子市场上卖的泡椒凤爪可都是塑料袋小包装,随吃随拆。

“真空包装,真空包装泡椒好的食物。”

她终于想起来几十年后,人们到底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了。

林蕊兴奋地连比带划:“咱们可以真空包装好小袋的泡椒凤爪,然后在市场上卖。”

哎呀,泡椒凤爪也是居家旅行必备佳品,泡椒泡椒猪皮泡椒鱼皮在火车上配着方便面吃,味道也是杠杠的呀。

“还有酸菜口味的,姜丝口味的,卤凤爪,卤猪蹄,卤蛋,卤鸡翅卤鸡腿,香辣小鱼干……”

林蕊越说越兴奋,她的零食大礼包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无苦听一样,口水就多一点,到后面简直包不住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