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49节(1 / 1)

作品:《八十年代锦鲤运

薛副教授冲他们笑了笑,看着鹏鹏桶里头的小龙虾,点点头道:“这个的确适合人工养殖,应该会有销路的。”

说着,他转头看旁边的莲叶已经枯萎的藕塘,颇有兴致地问鹏鹏,“里头除了种藕之外,还养别的吗?”

藕塘边上的人家跑出个小男孩,是鹏鹏的同学,摇摇头,大着胆子回答城里头来的教授:“养不了鱼,水太浅了。”

林蕊不假思索道:“养王八啊,水浅王八多。”

她印象当中,甲鱼价钱好像还挺贵的。

哎哟,红烧甲鱼也是道美味啊,她后爸的拿手菜之一。

林鑫毫不犹豫地扭了把妹妹,瞪眼道:“怎么说话呢!”

薛副教授却没有生气的意思,点点头表示赞同:“可以养,藕塘的条件其实很适合养甲鱼。”

鹏鹏失望不已:“我还以为能养黄鳝跟泥鳅呢。我们钓过。”

薛副教授高兴得很:“都可以养,他们都能放在藕塘里头养。”

鹏鹏却犯愁:“它们都在里头会不会打架?”

藕塘里头吃的能有多少东西,王八会不会吃了黄鳝跟泥鳅啊。

磊子爷爷就烦养的鱼被其他杂鱼给吃了。

“投喂饵料啊,小龙虾也可以加进去。”林蕊坚决不肯抛弃她的心肝大宝贝。

不是说冬天农田没有水吗?藕塘里头总归没干涸吧。

淤泥是最好的保暖利器,她的小龙虾养在里头,肯定能太太平平地过冬。

第106章 大棚种蒌蒿

薛副教授不明白这孩子为什么对小龙虾抱有如此深的执念, 但还是点点头:“小龙虾可以放进去。”

鹏鹏的同学小心翼翼地开口:“它们会不会吃了我家的藕啊!”

“没关系, 安排的当不是问题。”薛副教授对着小孩倒颇为耐心, “这样你家不用多承包藕塘,这么一个池塘,只要搞好了养殖, 我保证能挣到比现在多一倍的钱。”

林蕊也热情地帮教授安利:“可以养。物以稀为贵!综合利用。”

莲藕一年能出几次啊,况且莲藕大规模上市的时候, 价钱肯定也不高。

藕塘里头养龙虾、甲鱼还有黄鳝泥鳅, 还能够规避单一物种养殖带来的市场风险。

上辈子, 她妈有位同事之前在某基层政府工作,全县推广养鸡。

结果鸡蛋市场饱和, 辛辛苦苦收获的鸡蛋根本卖不出去。

林蕊自己也经常在网上看到诸如“帮帮农民”之类的新闻。

种植户辛辛苦苦忙活一年,结果农产品烂在地上的成本都比卖出去要划算。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指望农民精准地预测市场动态,其实并不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 打破产品的单一性,既可以维持生态圈的平衡,还能够降低养殖销售风险。

薛副教授饶有兴致地看着林蕊:“郝老拿我的文章给你看了?”

还说请他一块儿下乡吃些新鲜玩意头,他看郝老就是存心坑他, 非得给他找事情做。

林蕊嘿嘿干笑, 心里头各种吸气。

大神,您真是看得起我。论文这种高大上的东西, 我怎么会看呢?我连自己必须得交的论文都是剪刀手。

薛副教授却以为她是默认了,滔滔不绝起来:“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说, 养殖什么都差不多。但从销售角度来讲,其实跟工厂生产一个道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市场上什么产品紧俏,就养殖什么。”

林蕊立刻毫不犹豫地扯着嗓子呼叫无所不能的郑大夫:“妈,现在菜场上什么贵啊?”

可怜她一个初三学生披星出戴月归的,已经严重不接地气,搞不清楚外头的日月换了几轮。

林鑫毫不犹豫地捂住了妹妹的嘴,嫌她叨叨得脑袋疼。

郑大夫正在跟道真嬢嬢一道,给村里头的老人做诸如测血压、听脉搏、心律、肺部呼吸音之类的简单体检,压根没空搭理女儿。

倒是旁边有个每天都挑菜去县城卖的五保户老太对市场比较清楚:“啥玩意儿贵?当然是现在地上不出的菜贵啊。”

没看到电视上头都说,御膳房从来不敢给皇帝吃时令菜。

否则万岁爷冬天吵着要吃黄瓜,那做饭的端不上去,岂不是等着看脑袋嘛。

“那个有大棚蔬菜,冬天吃黄瓜西红柿也不是难事。”林蕊坚定地相信电视剧是瞎编。

别看她学渣,她可清楚地记得历史书上说过汉朝时,我国就有用温泉水培育韭菜跟黄瓜的技术了。

咳咳,那堂课上,她跟同桌讨论了半天韭菜与黄瓜能够做的各种好吃的,所以印象尤为深刻。

“鱼呢?什么水产品贵啊?”

五保户老人愣了下:“这个我倒是没问,我也没打算买啊。牛肉还是贵,哎哟,已经四块五一斤了,吃不起。还有螃蟹跟草虾哦,以前没人吃的东西现在也贵。”

林蕊开始扒拉她姐的口袋。

学霸的习惯是随身携带纸笔,有什么问题立刻记下来。

“咱们得去一趟菜场,才知道什么东西紧俏。”她下意识地喊了一声,“苏木,你回去把舅舅的车骑来。”

郑家村可没的菜场,必须要去镇上才知道。

林鑫哭笑不得:“苏木可不像你,什么时候都想着要怎么逃课。”

人家老老实实在学校里头上学呢!

她瞪了眼妹妹:“一天到晚就想着怎么使唤人家给你干活!”

林蕊吐吐舌头,识相地闭嘴,生怕她姐又拿补课的事情讲嘴。

好在林鑫深谙妹妹的秉性,知道说了等于没说,只得先关注眼前的问题:“港镇菜场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自产自销,菜价反映的情况不典型。”

她倒是有个主意,去饭店看菜价跟菜的分量。

什么价格高、分量少,就代表这东西市面上少,价钱也能卖出来。

就说西红柿炒蛋这道国民菜吧。

但凡在外头吃,冬天肯定基本上找不到西红柿,夏天则要带着放大镜找鸡蛋。

林蕊惊讶地捂住嘴巴看她姐。

她罪过了,她姐这样的小仙女都被她带的关心国计民生了。

林鑫没好气地拍了下妹妹的脑袋,嗔道:“就你说怪话!以前家里头不都是我去菜场买菜嘛。”

双职工家庭,尤其是父母当中有人常年在外出差的双职工家庭,大女儿就是半个妈妈。

薛副教授瞥了眼姐妹俩,没吭声。

他转过头让藕塘人家的小孩带着他去村里头转转。

他要看看整体的水文环境,搞养殖的话,一定得是活水才好。

林蕊想跟上去,被她姐拽住了:“少捣乱啊。”

她叽叽咕咕的,抱着她姐的胳膊一个劲儿蹭,小声嘀咕道:“要是我爸在这儿就好了,他肯定知道什么菜紧俏。”

现在的旅馆可不包饭,都是拿着粮票去外面店里头吃。这价钱高低,老跑火车的人哪有不清楚的道理。

可惜厂里头逮着她爸就往死里用,根本不给他丁点儿休息时间。

“你又说怪话!”郑大夫忙完手上的事情,出来找孩子,听到小女儿的话,立刻拉下脸,“要是没有科协组织,郑家村的教授怎么来的?”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现在有政府出面找专家送科技下乡,郑家村才能这样正大光明地请教教授搞生态种植养殖。

“成天就想着怎么占人家便宜,而不想着自己付出。”郑大夫看她眼珠子骨碌碌乱转,就忍不住拍了下她,“多想想你自个儿能做多少吧。”

林蕊立刻为自己辩白:“我做了!我还跟教授说藕塘里头能养王八呢!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啊!”

郑大夫勃然大怒:“我要你说怪话!”

林蕊吓得直往姐姐身后躲:“姐,救命啊,你听到的。我没撒谎来着。”

林鑫假模假样地虚拦几下,由着亲妈的巴掌落在妹妹的后背上:“哎,妈,现在什么东西贵啊?吃的。”

郑大夫揍小女儿的时候也不耽误回答大女儿的提问:“你得问现在什么东西不贵。”

哎哟,东西都贵的没边儿了。食堂采购每次去周会计那儿报账,周会计都要皱眉头。

“你就说那蒌蒿吧,现在食堂的蒌蒿炒干子都看不到蒌蒿,全是干子。”

林蕊背上挨了两下,立马要酝酿眼泪。

学渣没人权哦,看看郑大夫眼中只有学霸。

听到蒌蒿炒干子,她立刻又来了精神:“食堂还炒蒌蒿啊?那菜可难弄了。过年时我择蒌蒿,手上差点起冻疮。”

要不是林主席说不择菜的人不许吃,打死她都不动。

郑大夫奇怪地看她:“哪一年的事啊,蒌蒿是夏天吃的东西。你过年上哪儿吃蒌蒿?现在都没了。”

怎么可能,过年时她可是一定要吃蒌蒿炒腊肉的。

林蕊突然间反应过来,大棚种植啊,三十年后的大棚蔬菜遍地都是,所以冬天蒌蒿不稀奇。

既然蒌蒿价格贵,大家喜欢吃,现在冬天又没有蒌蒿,那可以利用大棚来种蒌蒿啊。

郑大夫忍不住笑:“你又说傻话呢,那是野菜,自己长在沟渠里头的。”

林蕊下意识地反驳:“荠菜不也是野菜吗?可现在市面上卖的人工种植的荠菜多了去。”

她可记得有篇课文叫《挖荠菜》,那可是七十年代末的事情了。

郝教授同魏镇长说完话了出来,闻声接话道:“对,蒌蒿也是可以搞人工种植的。农大那边有人在试验这个,不过蒌蒿适合在湿润肥沃的沙壤土上生长,江心洲比较合适。”

这个林蕊倒是知道。

因为上辈子江州的江心洲房价暴涨,土地都被卖出去盖房子了,导致江州市面上蒌蒿价格一路飞涨。

后来大家还揶揄,房价果然关系民生方方面面。

你不买房也逃不过房大爷的五指山。

魏镇长立刻双眼放光:“沙壤土我们有,渡家边就有大片的沙壤土。种庄稼不行,现在村里头主要靠养鱼、贩鱼虾。地上长了不少芦蒿,就是现在要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