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3节(1 / 1)

作品:《八十年代锦鲤运

第79章 教授再登门

可惜芬妮这个小叛徒也没多暖着外婆的心, 因为她已经双眼亮晶晶地盯着林蕊:“跟卖串串香一样吗?”

夏天时解放公园门口的盛况, 芬妮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成语“络绎不绝”。

来买串串香的客人络绎不绝。

偶尔她也会偷偷想, 如果她家也像那样做生意,会不会很快就能跟三奶奶家一样盖小洋楼了?

可惜这个念头她只能压在心底,她爸妈是绝对不会再做生意的。

过年前那次毛蚶的事情, 到现在她妈提起来还脸色发白。就差一点儿,她爸便要被抓去蹲大牢了。

林蕊只恨没有尾巴黏在屁.股后头, 不方便她翘上天:“那当然, 我的卤凤爪在刘叔叔那儿可受欢迎了。”

外婆在边上悠悠地笑:“嗯, 可惜咱们郑家村啊,估计是卖不出价钱来的。”

她话音刚落, 道真嬢嬢的妯娌招娣婶婶就过来了,笑着道:“我听我们家老三讲三婶婶你又有新东西卖啦?刚好,卖鱼的过去我没赶上,来称点儿鸡爪下饭。”

林蕊立刻麻利地夹出卤干子让招娣婶婶品尝, 笑嘻嘻道:“开业大酬宾,每买一根鸡爪就赠送卤干子一块。”

卤干吸收了鸡爪的鲜味跟卤水的香辣,放进嘴里头一嚼,真跟吃了肉一样。

外婆倒是听笑了:“可不是, 素肉都是用豆干做的。”

“你这卤干单卖多少钱啊?”招娣婶婶放下筷子, 笑着问。

林蕊不假思索:“还是一毛,跟大根爷爷一样。”

郑家村偶尔也有人挑着担子卖卤干子, 是隔壁镇上专门做豆腐的一个老头。

他豆腐只在自家店面上卖,平常隔三差五也会挑上担子到附近村镇上卖五香干跟卤豆干。

大人小孩最欢迎的是他的卤豆干, 因为镇上卤菜店不卖,而他家的卤干子又很有味道,还不贵,非常适合打牙祭。

可惜大根爷爷夏天那次下暴雨跌了跤,腰摔坏了,挑不了担子。他儿子打死不肯做豆腐,带着媳妇出去打工了。

郑家村的卤干子就这样断了来源。

招娣婶婶也是有阵子没吃到卤豆干了,立刻豪爽地掏出一块钱:“好,那我要两根卤鸡爪跟四块卤干。”

林蕊麻利地往搪瓷缸子里头挑了两根大鸡爪,然后快速夹了八块卤干子,笑嘻嘻道:“我请小凤跟小景的,我还是嬢嬢呢。”

小凤跟小景是招娣婶婶的孙子孙女儿,刚上小学。

说着,她又舀了两勺卤汤,推荐道,“这个泡饭吃,特别香。”

招娣婶婶愣了下,放声大笑:“哎哟,对哦,我们蕊蕊也是嬢嬢哎。”

第一单生意开了张,后面接二连三就有客人找上门。

郑家院子修的位置好,恰好像个小十字路口。门前是村里头的大道,从东到西基本上都往这边走。

厨房连着的小道虽然人流量小,可禁不住刚出锅的卤鸡爪卤干子浓郁的香辣味随风飘荡啊。

人们走过郑家门前,基本上都会循着香味去厨房窗户跟外婆打声招呼:“哟,三婶婶(奶奶)烧了什么好吃的?”

再看到吊在窗户边上的小黑板写着卤鸡爪、卤干,泰半会摸出身上的角币回味一下卤干的鲜美。要是手上钱再宽裕些,还会顺手再买根鸡爪尝尝。

林蕊连着做几单生意,心中就有了数,转过头来跟外婆强调:“鸡爪得跟卤干搭着卖。”

村中人跟常去刘师傅卤菜店消费的客人又不一样。

比起三毛钱一根的卤鸡爪,他们更青睐于一毛钱一块的卤干子。

可是买一根鸡爪送一块卤干的优惠,他们错过了又觉得可惜,所以才会挣扎着添上两毛钱,买根鸡爪叫小孩子馋馋嘴。

“三毛钱一根卤鸡爪,要是客人不要送卤干子,那就一块钱四根卤鸡爪,再饶一块干子。”林蕊肚子里头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

反正尽可能的不要找回钱去。

顾客形成购买习惯后,就会下意识地继续消费。

五毛钱一根鸡爪三块卤干,可比五毛钱几小片的猪头肉有吸引力多了。

而这点钱,在镇上的卤菜店只能买花生米或者兰花豆。

芬妮在边上听得眼睛发直,蕊蕊做起生意来真是一套一套的。

原本她还在担忧,村上不比城里头,个个口袋里头都揣着钱,掏出来痛快得很。

万一蕊蕊卤了这么多鸡爪跟干子,结果却卖不出去,那可怎么办?

这么一大锅鸡爪跟卤干呢,卖不完可不得坏掉。

林蕊真想叹气,怎么会卖不出去呢。

看看挑着担子到村上卖豆腐跟拎着篮子兜售鱼虾的小贩,哪个走的时候,担子跟篮子不是基本上都卖光了?

还有人追了大半个村子,就是为了捞一块豆腐称两条鱼。

这说明什么?说明广大村民同志蓬勃的购买欲望根本得不到满足。他们迫切需要商品市场面向他们开放。

郑家村距离镇子远,走上五六里路或者坐车、骑车上街,那必须得是大事才能够让村民下定决心如此大费周章。

可是寻常时候,他们就不想买点儿吃的打打牙祭?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是商业服务的根本。

《芙蓉镇》白看了啊,要说穷,刚解放那会儿不是更穷?可人家豆腐西施照样靠着卖米豆腐盖上了新楼。

李国香天生就不是做生意的料,所以国营餐饮店才开不下去。

芬妮佩服地竖起大拇指:“蕊蕊,你真是这个,太厉害了。”

她一直想挣钱,只惋惜自己不是城里人,地域限制了发挥。

可她根本没想到,吃的还可以卖给身边的大爹大妈。

先前饺子的事情也是这样。

她看着串串香边上的馄饨摊子就觉得人家生意也不错。串串香她不会弄,可包馄饨她会啊,她动作也不慢呢。

要是支起这样一个小摊子,每天卖个百八十碗,就算只赚十块八块钱,一个月下来也两三百呢。

可郑家村哪有人会在村上买小馄饨,大家都是自己包自己吃。

结果蕊蕊就撺掇婶婶搞出来冻水饺,照样在村里头卖得好,连其他村上的人都慕名而来。

少女羡慕又懊悔,为什么她就想不到这么多卖东西的主意呢?她怎么就这样笨呢?

“因为你不好吃。”林蕊不假思索,“勤劳朴实的人基本自力更生,很少想到现成饭。不像我,好吃懒做。要是我外婆家里头卖饺子又卖鸡爪卤干的话,那我不是每次回来都有的吃嘛。”

比方说她现在,啥时候犯馋想串串香跟寿司了,跑去找王奶奶跟玲玲姐就好。

熟能生巧,王奶奶和玲玲姐的手艺可比她最初强多了。

所有的致富路线,那都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光自己富裕不行,还得让周围人一起富裕。

“啊哟,这一套套的。我们蕊蕊将来肯定能当致富能手,戴大红花。”窗外伸进个毛茸茸的脑袋,大队书记笑呵呵,“听说我三嫂嫂又搞出大动静啦?老远就看到好大一朵蘑菇云。”

苏木一本正经地纠正人家:“蘑菇云那是原子.弹,卫星不那样的。”

大队书记笑嘻嘻:“这动静还不比得上原子.弹啊。来,三嫂嫂给我来五块钱的鸡爪跟卤干。哎哟,这多红焖羊肉啊,那你匀我一碗呗。”

今儿他本来打算好好在家里头招待郝教授夫妻,结果他家老婆急着追豆腐担子买五香干,把锅里头的红烧肉交给小孙女照应。

等她追了大半个村子好不容易捞了两块豆腐买了五块干子,回到家就闻到焦糊味。

灶膛里头的硬柴还在烧着,小孙女跑到隔壁看电视挪不动脚了。

本来小姑娘就打算看个小品,结果后面又放了《阿信》,她就看入了迷。

不用说,自家的红烧肉变成了烤肉,还是成焦炭的那种。

书记老婆气得想打孙女儿,当爷爷的人赶紧拦着。

小孩为啥馋电视,不就是家里头没有吗。

要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谁还耳朵竖得老高,一听到电视机响,赶紧巴巴地凑过去看。

大队书记想请郝教授夫妻去镇上饭店好好吃一顿,夫妻俩无论如何都不肯,只说家常便饭就好,还非得给他家粮票跟饭钱。

“赶紧的,三嫂嫂,我这可不是为了我自家啊。”大队书记催促外婆,“你家是先进,树立了好榜样。但是先进得带后进,不能光你们富裕,我们郑家村也要共同富裕。”

林蕊赶紧放在夹鸡爪的筷子:“那怎么行,哪里能让你一个人请,教授是咱们全村的客人。”

说着,她朝表弟使眼色。

鹏鹏机灵的很,立刻拔腿就跑:“我去请教授爷爷跟奶奶。”

“哎哎哎,你家不能这样啊,霸占着教授算怎么回事?我是要给全村找门路挣钱。”大队书记急了,“田里头也得想办法长出金子来。”

苏木已经麻利地跑出屋,拦住想要去追鹏鹏的大队书记。

林蕊笑嘻嘻地冲表弟喊:“你就告诉爷爷奶奶,我知道稻田里头应该养什么。”

大队书记愣了下,仔细回想自己说过的话,肯定他没在郑家人面前漏过底。

这丫头怎么知道教授给他支招搞稻田养殖啊?

林蕊神秘地眨眼睛,笑嘻嘻道:“我会掐指一算啊。”

苏木在边上一派高深莫测的模样,煞有介事:“这对我们修行之人来说,简直轻而易举。”

外婆哭笑不得地从饭锅里头端出蒸菜,摇摇头:“你俩就吹吧。”

大队书记却肃然起敬,暗道这郑家的外孙女儿认了何半仙当当爹,果然不一样。

几样菜上了桌,舅舅舅妈还有林母外公他们围着郝教授夫妻俩一并进院子,旁边还站着大队书记的老婆,鹏鹏跟个剪着童花头的小姑娘一道,有说有笑的往前走。

“三嫂嫂,沾教授的光啦,我们也来白吃白喝咯。”大队书记的老婆一进门就笑,吸着鼻子道,“老远就闻到香味了。”

外婆赶紧出屋迎接客人,就连老太都关了收音机,笑容满面地朝他们点头:“来家啦,菜都烧好了,赶紧上桌吧,趁热吃。”

郝教授饶有兴致地看着身上还系着围裙的林蕊:“你倒是说说,你怎么晓得要搞农田养殖啊。”

鹏鹏骄傲得很:“我二姐能掐会算。”

郑大夫眼皮子直跳,真想捂住侄儿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