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85节(1 / 1)

作品:《穿成皇帝的白月光

“平南王和世子都命你留下,双寿带了王妃的亲笔书信给太后,望将来在帝都,为你择一门亲事。”

晋阳郡主挑了挑眉,分明不屑:“皇上只管放心,我自会说服父王母后。倘若有天,我有幸还能遇见令我心动的男人,不用你们说,我也会嫁人。如果没有,那更不要紧。”她回头,眺望远方,唇角扬起笑:“便是今生无缘良人,嫁了这大好江山,又有何妨!”

她再次深深看了一眼皇帝,心中道一声祝君安好,决然转身,再无留恋。

爱过,恨过,争过……终究,放下了。

从此,不再执迷于爱恨妒念,今后便是保家卫国,烽火河山。

终于,解脱了。

*

慈宁宫,西殿。

江晚晴从外头进来,看见喜冬和宝儿凑在一处,不知盯着什么窃窃私语。

她咳嗽了声。

喜冬转过头,见到她,笑道:“姑娘回来了。”

江晚晴问:“在看什么呢?”

喜冬便伸出手,递上一条帕子,满脸疑惑:“这是晋阳郡主身边的碧清送来的,说什么她家主子要走了,郡主不喜欢你,不耐烦同你道别,这是临别给你的,祝你和皇上百年好合。”

江晚晴一怔,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了会儿,喃喃道:“这是她做来送给皇上的……”

宝儿忍不住开口:“姑娘,郡主这绣的到底是什么啊?碧清说是比翼鸟,郡主绣的可认真了,但是……哪有鸟这么丁点大,这么黑黝黝的?”

不像比翼鸟,不像蝴蝶,不像鸳鸯,不像任何正常的动物。

江晚晴对着光照了照:“怎么有点像——”

宝儿接话:“苍蝇、蚊子。”

“……”

*

大半个月过去。

南境战况稍定,不止忙于朝政的皇帝和前朝大臣,后宫中,李太后也终于松一口气,可还没舒心多久,这天刘实又抓了两个嚼舌根的,拉去慎刑司拷问一番,总说不上来这谣言是从何而起,宫里的下人,仿佛各个都知道,各个都有份。

刘实前来回话,跪在底下。

李太后看见他的脸色,只觉得胸口又闷起来:“他们在传的,还是皇帝不能……”

刘实犹豫再三,只得点下头:“是。”

李太后恼恨极了:“不是已经抓了好几个,怎么这谣言还没压下去?”

刘实咽了口唾沫,为难道:“明着已经不敢多说,今天是碰巧撞见私底下妄议主上的。实在是……太后娘娘,这事不比其它,空穴来风的流言流语,戳破了、指正了就是,可这事儿不能放明面上,越是压着,底下的人越是得劲儿。”

彭嬷嬷低声道:“皇上和江姑娘这么拖着,要说为了名声,皇上留宿西殿,这名声早没了,立后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他们若能早日成事,谣言自然不攻而破。”

李太后叹气:“说的容易,晚晴脸皮薄,哀家岂能对她说教。皇帝……对皇帝,哀家也不好开这个口。”

彭嬷嬷清了清喉咙,见左右无外人,便道:“其实,不用一本正经的说什么,江姑娘到底曾为……之妻,许是放不下脸面,皇上又不愿主动更进一步,这时,只要用点什么帮上一把,定能水到渠成。”

李太后皱眉,正色道:“那等上不得台面的药物,哀家断不会碰。”

彭嬷嬷忙道:“自然不是用那些脏眼的东西,奴婢是说……没准一杯酒就能成事。”

李太后失笑:“哀家看你是糊涂了,皇帝那酒量,别说一杯酒,一壶酒都灌不醉他,你瞧中秋那会儿,他醉了么?”

彭嬷嬷摇了摇头,想不出法子了。

刘实忽然道:“太后,有个人……没准可以。”

李太后眼睛一亮:“你起来回话。你说的是谁?”

刘实站起身,上前几步,小声道:“也是巧了,奴才前不久听人说过,何太妃手巧,调香酿酒都是一等一的好,也许她会有办法。”

“何太妃?”李太后想了想:“是先帝的……”

刘实点头:“是。”

李太后迟疑:“她是先帝的妃子,这又是极私密之事,怕是不好开口。”

刘实笑了笑,道:“太后不好出面,奴才们是无关紧要的。您放心,奴才定会办的妥当。”

第64章

启祥宫。

“刘实起疑心了吗?”

“不曾。”

“你怎么跟他说的?”

“奴婢以有私事相求为名,献上金银首饰孝敬刘公公,同时捎上一坛酒,只顺带提了一句主子手巧,擅调香酿酒。”

“近日,那话还在宫里传吗?”

“就前两天,慈宁宫刚抓着几个嚼舌根的,直接带去慎刑司了。”

“哦?”

“主子,昨日——”

何太妃竖起一根修长的手指,放在嫣红的唇上。

侍女立刻静默不语。

外头传来女子低低的谈笑声,渐渐远去,应是别的太妃太嫔见天气晴朗,结伴出去。

何太妃低着头,耐心地摆弄瓶中秋菊,待那些人走的远了,才道:“昨天怎么了?”

侍女悄声道:“……刘公公亲自来了一趟,问奴婢,主子可有酒性烈一些的,几杯便能醉倒人的佳酿。”

何太妃抬手掩唇,笑了声。只一瞬,她便放下来,收拢手指,朱红色的丹蔻隐在娇嫩的掌心中。

“他说为什么了吗?”

“说是有宫外亲眷好酒的,寻常人,三、四个虬髯大汉都灌不醉他。”

“就这样?”

“刘公公许了好处给奴婢,只要奴婢能办成,他必有谢礼。”

“他可有提起我?”

“只说此事最好不惊动您。”

何太妃沉默片刻,忽然咦了声,推开窗,深吸一口气:“这是桂花香?”

侍女答道:“是。特从江南送来的桂树呢。”

何太妃轻叹:“江南啊。”

自小在烟雨江南长大,父亲曾任苏州知府,而母亲……母亲是北羌人。

不,应该说,是北羌的细作。

何太妃面色渐冷,一双烟笼秋波、柔情无限的眸子,那渺渺茫茫的水雾之下,是锋利见血的冷光。

她在江南的温山软水下长大,白天听父亲讲些文豪诗圣、英雄美人的故事,夜里……伴随着绵绵细雨之声的,唯有母亲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

母亲总会说起北地有多么的荒凉,族人过的如何凄苦,想要入关,却一次次遭到漠北大营的血腥屠戮。

母亲的父兄皆死于大夏兵将之手。

这惨剧的罪魁祸首,就是高坐金銮殿中的大夏君王,帮凶则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甚至于所有大夏的子民,包括……父亲。

母亲憎恨着关于大夏的一切。

生活越是安逸,母亲便越是想念北羌,即使那个地方贫瘠、穷苦。

有时候,她觉得,母亲同样恨着自己,因为父亲,因为她的身体里,终究有一半仇人的血。

后来,就在父亲调任回京之前,母亲病重不治。

离世前,母亲已经骨瘦嶙峋,仍死死握住她的手,灰败的脸和黯淡的眼眸,亮起了最后的光芒,炽热的燃烧着,仿佛要烧尽她的生命。

“娘死后,会有人来找你……你要记住,你是北羌人,你要报仇!你的仇人,就是帝都皇城中的国君。”

母亲至死不提父亲,对名义上的夫君,表面顺从,心底痛恨着,不屑着。

可她爱着那个人。

母亲口中十恶不赦,满手血腥的帝王,屠戮了无数族人,冷漠而残酷的天下之主。

见到他的第一眼,便是一生的沉沦。

那人体弱多病,容色苍白,说起话来,轻缓而温柔。

他有着风流含情的一双眼,天生便似桃花多情,只一个眼神,低低一声笑,注定了她此后的万劫不复。

错了。

看似有情,实则最是无情。

凌暄对谁都狠,凡俗万物入不得他眼,只有对着长华宫里的人,那镜花水月一般的笑意,才会沾染人间温度。

而面对她,他的声音依旧温柔,唇边含笑。

可君子端方、温良如玉的笑颜背后……只剩冰冷的算计。

有一年,潜伏在漠北大营已久的北羌细作突施冷箭,虽未能取下燕王性命,为无数命丧他刀下的族人报仇,但也重创了他。

消息传来,当晚,凌暄深夜召她前去。

他说,他很早以前就得知,她和隐藏在帝都的北羌细作有所勾结,同时也已查明,这本是她母亲的过错,她父亲都未必知情。

不知者无罪,受蛊惑者,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只要她坦白从宽,交出她手里的姓名,昨日事譬如昨日死,他既往不咎,更不会牵连她父亲。

她还会是他的爱妃。

于是,她背叛了母亲,背叛了‘族人’。